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剑川 / 名城剑川 / 名城科普 / 名词解释

石宝山歌会简介

  •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28日
  • 来源:剑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石宝山歌会是白族以对歌为主要表现形式、融各种文化为一体展示白族民俗风情的民间传统盛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日至八月初一在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剑川县沙溪镇石宝山举行。

    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唐《蛮书》记载:“少年子弟暮夜访行闾巷,吹壶卢(葫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歌会以歌传情,吹树叶相招引的情景与之相似。歌会上对唱的白曲“山花体”(第一、二、三句为七字,第四句为五字)格式,可上溯到唐代。石宝山歌会之所以历千百年而不衰,传承至今,在于其传承了远古婚恋的遗风,唱调诉情,对歌觅偶,祈求子嗣。歌会所在地石宝山石窟是唐宋时期修建的石窟,堪称中华石窟艺术的瑰宝,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第八窟“阿央白”雕刻的是女姓生殖器,与其它诸神佛并列供奉,而歌会期间白族妇女都要专程到此祈祷跪拜,以求子嗣,在“阿央白”上抹香油以盼顺产,以至石板因跪拜而留下凹痕,可见其生殖崇拜源远流长。石宝山歌会是白族歌谣产生的摇篮、发展传承的基地、展示的平台。歌会以现编现唱的对唱为主,或借景抒情、感怀过去、互诉衷情,或展示情怀,以觅佳偶。在热烈的情感交流中,优秀的歌谣源源不断。《白族民间歌谣集成》中剑川作品占一半以上:《中国歌谣集成·云南卷》中白族歌谣280首,剑川作品就有122首。石宝山歌会又是白族文化的传承基地和展示场所,歌会期间各寺庙都要举行白族“阿吒力”佛教法事活动,其科仪音乐及乐舞,历史悠久,渊源古远,南诏大理国时期由内地传入,现仅有剑川几位民间艺人所掌握,有些曲调乐舞堪称古代音乐舞蹈的一活化石:有白族原始宗教祭祀活动“朵兮波”祭祀,常借本主“附身”来替人禳灾祈福,祈祷以歌舞的形式进行,因而保存了白族的原始歌舞元素,有较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还有当地独特的霸王鞭舞以及多种民俗活动。每年这几天,白族群众从四方八面、临近州县蜂拥而来,中外宾客也慕名而至,云集石宝山,唱调抒怀,对歌纵情而通宵达旦。石宝山歌会不但是对歌的场所,也是白族民俗风情的集中展示地,为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和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对白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符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的评选指标和要求。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