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剑川 / 名城剑川 / 历史建筑

剑川石钟山石窟

  •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21日
  • 来源:剑川县文化和旅游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石钟山石窟分布于石钟寺、沙登箐和狮子关三个区域,共有17个窟,其中石钟寺区8个窟、狮子关区3个窟、沙登箐区5个窟,造像139躯,岩画1处,碑碣5通,造像题记40则。

1961年石钟山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钟山石窟开凿于南诏、大理国时期(唐宋时期),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南诏、大理国史,是一幅宏伟精湛的佛教艺术画卷。石窟造像内容丰富,构思独特,造型生动,雕刻技艺纯熟,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石钟山石窟以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和高超的雕刻艺术价值,在我国雕刻艺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第一号窟: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议政图

外方内圆拱屋形龛,龛檐刻为三重,弧顶,平面呈方形,内龛门楣刻双层联珠纹,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南诏第六世王异牟寻,头戴金刚宝塔莲花头囊,展脚上翘,身着圆领宽袖锦绣,袖手端坐于龙头椅上。王者左右两侧各刻侍立羽仪长,左右侧壁各刻一清平官。

第二号窟:南诏第五世王阁罗凤议政图

方形弧顶屋形龛,龛檐刻为三重,坛上正中刻南诏第五世王阁罗凤,头戴椭圆形豪华头囊,身着圆领宽袖锦绣袍,袖手端坐于龙头椅上。脚前榻上蹲伏二狮。王者右侧刻阁陂和尚,身后右侧刻一站立侍者,执曲柄伞遮于阁陂和尚头上。王者身后左侧刻侍立武士,羽仪长和女侍。左右侧壁各刻一清平官,均身着宽袖锦袍,袖手倚坐于椅上。

第三号窟:地藏龛

为圆拱龛,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地藏菩萨倚坐于束腰方形仰莲上,跣足踏二仰莲。地藏面丰圆,双耳坠铛,头戴披风,身着U字领大衣,饰缀铃项圈,左手曲肘至胸前托摩尼珠,右手持锡杖,背后刻圆形身光。

第四号窟:华严三圣

圆拱形龛,底部凿低坛。坛上正中刻毗卢佛,右手当胸施说法印,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束腰方座上,跣足踏二仰莲,项后刻圆形头光、身光。身光左右浮雕并墨绘二弟子双手合十而立。佛像左侧刻文殊菩萨,结跏趺坐于青狮承托之仰莲座上。青狮左旁刻一狮奴。佛像右侧刻普贤菩萨,双手持如意,结跏趺坐于白象承托之仰莲座上,白象右侧刻一象奴双手持钩。

第五号窟:维摩诘经变

屋形龛,该龛左右各开一圆拱形龛,底部凿坛,龛内正中刻维摩洁居士,面相老而清瘦,结跏趺坐于山岩上。右侧壁刻文殊菩萨,左侧壁刻舍利佛。龛后壁刻须弥山,山间开有小佛龛,内或刻坐佛,或刻一佛二弟子等,另刻有鸟、兽、宝塔之类。龛外石阶第一级左右角各刻一力士。左右两边圆拱形龛内刻大势至菩萨、观音菩萨结及胁侍。

第六号窟:明王堂

佛殿窟,以六根方立柱将窟分隔为五龛。窟底部凿双重高坛,上层于每龛前凿束腰四圆鼓形,饰壶门纹,下层刻为20长方格,内浮雕动物或花卉。窟高4.00米,长11.26米。窟正中一龛刻一佛二弟子。一佛二弟子龛左右各两龛,每龛并列刻二明王,正中上方刻一幡形题榜,分别刻二明王尊号,四龛合为八大明王。窟外右侧刻一大黑天神跣足立于覆莲台上,窟外左侧刻一毗沙门天王跣足踏于一夜叉鬼背上,该窟尚存元、明、清游人墨书题记数则。

第七号窟:甘露观音

佛殿窟,窟檐刻双弧形垂帐,底部凿高坛。坛上正中刻观音菩萨倚坐于方形束腰仰莲座上,观音像高1.62米,面相丰圆,头戴化佛高花冠,右手曲肘上举杨枝,左手曲肘至腹前捧钵;项后刻圆形头光,头光顶上刻宝珠火焰纹,身后刻双重身光。观音左右侧各刻一站立女侍,右者双手当胸捧经箧,左者双手当胸捧净瓶。该窟存有元、明、清、民国游人题记、题诗多则。于观音像右上角粉书横写藏文偈颂。

第八号窟:佛、菩萨、天王等龛像

分作上、下两层,多为圆拱形浅龛。上层凿五龛。正中一龛,内刻一女性生殖器立于仰莲台上,高0.52米,后壁左右直行墨书一联:“广集化生路,大开方便门”。左右侧壁刻佛和菩萨等像。下层亦凿五圆拱形小龛,风化残毁严重。

第九号窟:波斯国人

圆拱形浅龛,龛内正中刻一立像,身披罽幅,腰扎帛,下着窄口裤扎于长靿靴内,双手似交于胸腹间握一袋状物垂于地。其右侧竖刻行楷大字“波斯国人”。

第十号窟:观音化现梵僧

摩崖造像。依壁刻一梵僧立像,像高1.66米,光头,高鼻深目,身着交领袈裟。左下方近前刻一犬,颈系铃,回首仰望梵僧。梵僧左肩外侧壁上竖刻大字“紫石云中/信境若兰”。其下竖刻造像题记一则:“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牖/杨天王秀剏(创)。

第十一号窟:南诏第一世王细奴罗及后妃男女从者像

坛刻为床榻形,坛上右边刻细奴罗袖手执笏端坐,络腮胡须,头戴莲花头囊,展脚呈S形,身着圆领宽袖锦绣袍。左边刻后妃袖手端坐,两者中间刻一小王子,其下方坛前刻一铺帛方形供桌,上置三盘供物。王者右侧刻一女侍,右侧壁刻一侍立男从者,左侧壁刻一侍立女从者。

第十二号窟:佛、菩萨像

分上、下两层,上层为五小方形浅龛,下层为四龛。占壁面高3米, 长6.20米。上层主要雕刻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阿弥陀佛立像。下层均为高浮雕,雕刻有释迦佛坐像、弥勒佛坐像,阿弥陀佛坐像等。窟内立面竖刻造像题记一则:“沙追附尚邑/三赕白张傍龙/妻盛梦和/男龙庆/龙君/龙兴/龙安/龙千等/有善因缘/敬造弥勒佛/阿弥陀佛/ 圀王天启十 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此窟为石钟山石窟雕刻年代最早的石窟。

第十三号窟: 阿嵯耶观音

圆拱形浅龛,龛内雕阿嵯耶观音跣足立于莲台上,像高0.60米, 面相清润,头戴化佛高花冠,细腰,右手当胸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身后刻火焰纹头光和身光。

第十四号窟: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尖圆拱形浅龛,坛上刻弥勒佛善跏趺坐于方形仰莲座上,跣足踏二仰莲,龛外左右侧雕二侍立弟子,均双手合十,项后刻圆形头光。二弟子两侧原刻有二胁侍菩萨立像,风化残蚀严重。

第十五号:毗沙门天王

为圆拱形浅龛。毗沙门天王像高2.44米,脚穿战靴,踏于二夜叉鬼背上,右手执三戟叉拄地,左手托一塔,项后刻火焰纹头光。

第十六号窟:大黑天神

为圆拱形浅龛。大黑天神像高2.46米, 头戴骷髅冠,颈及腰间挂骷髅头以为缨络,二蛇缠双足,六臂各持法器,项后刻火焰纹头光。

第十七号窟:观音化现梵僧

为摩崖阴线刻,依壁阴线刻一梵僧, 像高1.22米, 侧向, 面老, 光头, 身着交领袈裟,左肩系搭膊牵衣襟, 右手当胸持杨枝, 左手提净瓶, 项后刻圆形头光。脚前方刻一犬翘尾, 呈行进状。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