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试点领域信息 / 公共文化服务

坚守,是为解更多人的乡愁--剑川木雕匠人施顺华

  •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1日
  • 来源:剑川县文化馆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水如剑,山为川。剑川,是个带着侠气的名字。“国封木雕之乡,西部十省独一户;光耀古建业苑,滇云三迤无二家。”剑川,因木雕久负盛名;木雕,也因剑川熠熠生辉。

图片


虽然剑川没有仗剑四方的江湖侠客,但手握锯凿和墨斗的木匠却有一个“画里江湖”,手下的“武功”同样出神入化。

也许,你不知道大理剑川有个甸南镇,但你可能听说过剑川有个80后的木雕匠人——施顺华。2004年,施顺华放下锄头,拿起刻刀跟哥哥学起了木雕技艺。这一年,他20岁。


图片


“我很庆幸选择了木雕这个行业”


至今,施顺华已从事木雕行业20年。做木雕,是个精细活儿,不仅要有手艺,还要心静。施顺华说,从十五六岁受父母的影响了解木雕、到20岁真正开始学习、再到爱上木雕,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图片


“学习木雕就像娶老婆,这是自己的选择,是份责任,无论如何都得做好喽!”他开玩笑地说。

学习了一年左右,把基本功练扎实以后,花鸟鱼虫都可以雕,就能出师了。但施顺华还是跟着多个擅长雕刻不同样式的木雕艺人学习,提升雕刻技艺。后来,在各方面技艺都比较成熟的施顺华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图片


2006年,他将家里的两头猪卖得2200元,这是他的第一笔创业资金。拿着这2200元,他在甸南镇租了个门面。一边开店,一边学艺,他说:“人还是要生活,但是也要一直进步,不然就会被淘汰。”


图片


“我很庆幸选择了木雕这个行业,在很多人还在对未来迷茫的时候,我找到了自己要坚守的东西。而且有很多人喜欢我做的东西,我也想把这个东西做好做精。”施顺华说到。


图片


“我想留住它,有些东西没了就是真的没了”


在剑川县甸南镇上,施顺华开了一个剑川木雕传承馆,取名“天艺园”,意为天工的艺术。


图片


这是个以宅院为载体,以木雕为对象,传习技艺、生产创作的博物馆,既是工作室,也是传习所。谈到天艺园,施顺华说,这是他在鹤庆县朵美镇时,听说镇上的一批老宅要被拆除。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花费60余万购买了几套老宅上的精美木构,运回甸南镇复制重建。历时半年,大约花费了160万左右,融入一些现代化的东西,复刻出一套有现代气息的滇西白族大院,这便是“天艺园”。


图片


平时,施顺华喜欢四处回收一些老物件,旧木雕,“如果能买下来我就买下来,买不了的我就把它画下来。”为了这些“根一样的东西”,他在家里开辟了专门的一间房来存放,仿佛是个小仓库。


图片


他说,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东西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很有收藏价值,自己也能从中汲取一些灵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最原始的东西有很多人的记忆,不能让它们只停留在记忆中,该发展的要发展,该保留的东西也要保留,这是不冲突的。


图片


“走过很多地方,还是觉得家乡好”


25岁时,施顺华第一次走出云南,去了中央美术学院交流学习,后来也去过上海。但他始终觉得没有安全感,还是觉得家乡好,有种归属感。


图片


施顺华说,木雕是门能养家糊口的手艺,现在很多外出的年轻人也会很主动来交流学习这门技艺,而且随着剑川木雕不断“走出去”,他们也会知道家乡的发展现状,这对于传承这门技艺是非常重要的。


图片


“对于我来说,乡愁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因为我很少走出去,但是出门在外的年轻人不一样。现在剑川木雕越走越远,也希望能给远在其他地方的老乡带去一些慰藉,以解他们的思乡之情吧,希望他们看到木雕,就会想回家看看。”浮动在历史长廊中的木质香气,只需一缕,远方的人便能寻回旧时的记忆。


图片


剑川木雕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大理州剑川县白族世代传承的一种传统技艺,且剑川是有名的“木雕艺术之乡”。雕刻图案主要有人物、动物和花卉三类,线雕、浮雕、圆雕、立雕,多层镂空雕等,近到大理宾川鸡足山、建水孔庙、昆明金马碧鸡坊,远至北京故宫、上海世博园……剑川木雕走到了五湖四海,因此剑川被誉为“木雕艺术之乡”。2011年5月,剑川木雕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图片

现在的天艺园,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慕名而来体验和学习木雕,为游客了解和传播剑川木雕打开了一扇窗,架起了一座桥。无论走到哪里,随处看到的一件木雕,就能带你回到记忆中的小镇,这是施顺华一直在做的事情!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