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新) / 农业林业水务

剑川县农业农村局推介发布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

  •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17日
  • 来源:剑川县农业农村局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广大农业生产经营者选用先进、适用、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剑川县农业农村局在广泛征集我县农业主推技术的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遴选出15项技术作为2023年剑川县农业主推技术(见附件),现予推介发布。 

一、粮食作物类主推技术(7项)

(一)水稻绿色优质高效生产技术

1、主导品种3个:剑粳6号、剑粳7号、凤稻29号。

2、技术要点:

(1)重视苗床地选择与培肥,建立高标准肥床。坚持用25%施保克乳油2000倍液浸种72小时,预防恶苗病为害。2.0m开厢,厢宽1.7m,厢沟深0.25m,宽0.3m,播种前7天左右每平方米苗床施壮秧剂125g,施肥后至少翻挖床土三次,将所施肥料与10—15cm厚的床土充分混匀。苗床经两次浇水(间隔15分钟)使10—15cm厚的床土水分达饱和状态后即可播种,播种要称种到厢,均匀撒播后轻镇压一次,使种子三面入土,每亩大田用种量常规稻5kg,苗床面积60m2,然后覆盖0.5—1.0cm厚盖种土,再每亩用旱秧灵100-125ml兑水60kg喷雾进行化除,最后覆盖薄膜。

(2)切实加强秧田期以温度和水分、肥料为中心的秧苗管理。①温度管理方面,播种至出苗为密封期,适温为22—30℃,如膜内温度超过35℃时要适当通风降温,秧苗转绿后便及时通风,使床温保持在25℃左右,尔后随着自然温度的增加应逐渐加大通风量,到2.5叶期使床温与膜外自然温度相近时便可揭膜;②水分管理上始终坚持“旱”,控上促下培育强壮根系,在底水浇足的情况下出苗前一般不浇水,1.5叶龄前保温促苗齐,1.5—2.5叶龄期控水,2.5叶龄期后当秧苗出现缺水反映时浇一次透水,移栽前天傍晚浇一次透水;③肥料管理上强调施好断奶肥和送嫁肥,用量为尿素6-8kg/亩。秧苗长至5—5.5叶龄时开始移栽,秧苗矮壮墩实,带蘖率高,达壮秧标准。   

(3)大田准备及秧苗起运。以推行浅旋耕耕作法为主,创造田面平整,上虚下实,提高浅栽质量和改善水肥管理的土壤条件。千方百计提高大田整地质量,尽量做到田平而泥不烂,为实现浅水插秧、插浅秧和湿润管理创造条件。每亩大田施农家肥1500kg、尿素5kg、磷肥15kg作底肥,采取农家肥—翻耕晒垡—化肥—干旋耕—进水—平田—栽秧的方式进行整地施肥。为确保旱秧移栽后的“爆发”效应,早生快发。拔秧和秧苗运送时要尽量减小秧苗的损伤,提倡铲秧,秧苗带土2—3cm。

(4)大田移栽技术。将整平的移栽田浅水沉淀一夜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应按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中的基本苗定量及植株科学配置要求,实行清水、拉线、浅条栽,插秧深度以栽稳不倒苗,深度在2.5cm以下为最佳。示范区确定株行距3×6寸,每亩3.4万丛,每丛2颗种子苗。

(5)大田肥料管理技术。在施好有机肥和氮磷配合化肥作基肥的基础上,重点把好施肥量科学定量及氮素化肥的前肥后移这一关键环节。要求移栽后6天内结合化学除草施好分蘖肥,每亩施尿素2.5kg;倒4叶时施好促花肥,每亩施尿素2.5kg,硫酸钾10kg;倒2叶时施好保花肥,每亩施尿素2.5kg。

(6)大田水分管理技术。大田水分管理应把好以下关键环节,移栽后到分蘖期,以浅水层(2—3.0cm)灌溉为主,并结合两次灌水之间的间隔短期落干通气;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80%左右时开始断水晒田,使无效分蘖受到有效控制,其余生育期均以湿润灌溉为最佳,收获前10天左右断水晾田。

(7)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杀虫灯、食诱剂、害虫天敌、物理、生物措施、化学低毒农药等综合防治病虫害。水稻病虫害主要是稻温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螟虫、粘虫飞虱。应勤下田检查,根据苗情和病虫害预报及时抓好病虫害防治。①稻温病可选用75%的三环唑(20—30g/亩)或富士一号(70ml/亩),抓好叶瘟挑治和剂穗期的稻瘟预防;②白叶枯病可选用72%农用链霉素(20—30g/亩)防治;③条纹叶枯病采取防治以传毒媒介——灰飞虱为核心的“治虫防害”策略,坚持“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原则,在秧苗揭膜至移栽前和分蘖期选用5%锐劲特(30—50ml/亩)或10%吡虫啉(20g/亩)防治;④稻曲病于破口初期和齐穗期选用5%井岗霉素(100—150g/亩)防治;⑤纹枯病于发病初期选用5%井岗霉素(100—150g/亩)或12.5%克纹霉(200—250ml/亩)防治;⑥螟虫选用5%锐劲特(40—50ml/亩)或48%乐斯本(50—60ml/亩),抓好枯心苗和破口初期的白穗预防;⑦粘虫选用10%吡虫啉(20—30g/亩)或80%敌敌畏(6—8ml/亩)防治。

(8)适时收获。当穗粒有95%以上黄熟时,即可收获。

适宜区域:适宜区海拔范围为2000-2450m。

注意事项:田块因水利条件差的情况下无法及时排、灌水而影响该项技术的应用。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二)玉米良种良法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1、选用良种。“十三·五”期间,我县杂交玉米的推广继续实现了百分之百的杂交良种化、良种包衣化。良种是包谷增产的内因,选用良种要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5月5日前播种、土壤肥力中上等的田块宜选用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如“川单99”、“地沃10号”、“地沃7号”、“红单14号”、“足丰808”、“尚玉3899”等;在海拔2350米以上的地区宜选用“西抗18”、“金秋玉45”、“玉都95”、“振兴508”等广适性的品种。只有选用各地适合的优良杂交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田块和品种的增产潜力。

2、提倡育苗移栽。育苗移栽是通过人为控制,在田间建立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有效利用光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田间表现为苗齐、苗匀、苗壮,实现一次全苗,玉米植株个体之间没有“大欺小”现象,植株整齐一致。

(1)育苗方法。育苗方法有营养钵育苗、塑盘育苗等方法。苗床地要选择背风、向阳、靠近大田、灌排方便的地块,其大小由育苗数量来定。营养钵的制作,采用手摇制钵机制作,制作营养钵的营养土用40-50%的腐熟过筛的细厩肥、50-60%的肥沃细土、1-2%的普钙混合配制而成。苗床要做成高埂低畦的“方茶盘”状,将制作好的营养钵整齐地排列在苗床上。播种前先将营养钵浇湿,浇水量以用手捋住营养钵感觉柔软有弹性为好,然后在每个营养钵中播一粒饱满种子。塑盘育苗的营养土与制作营养钵的营养土相同,将塑盘铺好在预先整好地浇透水的苗床上,然后在育苗孔内装入2/3-1/2孔营养土,每孔内播一粒饱满种子。

(2)苗床管理。播完种后,在营养钵上或育苗孔上加盖一层由过筛细有机肥和细土各占50%混合而成的营养土,再盖一层松毛等覆盖物,然后浇透水、搭架盖膜。以后水份管理视墒情及时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苗长出二片叶后,要及时进行炼苗,苗长至2.5-3叶期,移栽至大田。

3、抓住最佳节令播种,适时移栽。抓住最佳节令播种、适时移栽是保证玉米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温度、水分等条件。根据试验及生产经验,我县玉米的最佳播种期为:“清明”至“谷雨”节令,播种后苗龄15-20天,叶龄2.5-3片叶期移栽为宜。

4、地膜栽培,合理密植,规格化定向移栽。地膜栽培,能起到增温保水的作用,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已被广大农户所接受。合理密植能较好地协调和统一穗数、粒数、粒重产量三要素之间的矛盾,使三要素相乘的积达到最大值;同时能充分利用土地、光能和二氧化碳,制造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促进根、茎、叶、穗的协调生长,从而实现高产。合理密植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等因地制宜、拉线规格化理墒,定向移栽;理墒前施好底肥、浇足水分、盖好地膜,然后采用破膜移栽。一般采用大行距80-90厘米,小行距30-40厘米的宽窄行单株定向栽培,依品种确定合理的密度。半紧凑型品种合理的密度为4000-4300株/亩;紧凑型品种合理密度为4500-5000株/亩。行向尽量选择南北向,避免中后期下雨括风造成倒伏。

5、实行科学施肥,加强中耕管理。肥料的施用要根据“氮、磷、钾配合,足施底肥,轻施攻杆肥,重施穗肥”的原则进行。每亩底肥施用量为:有机肥1500公斤+复合肥(总含量30%)30公斤+尿素10公斤或有机肥1500公斤+普钙30公斤+尿素10公斤。在玉米5-6叶期追施攻杆肥,攻杆肥施用量为每亩施用尿素15-20公斤。在玉米10-11叶期施穗肥,穗肥施用量为每亩施尿素20-30公斤,并结合中耕、除草、培土,防止倒伏。

6、水份管理。移栽时浇足水份,移栽后20天如遇天旱不下雨,要浇好水,确保包谷苗生长健状,防止因缺水而造成幼苗枯死所引起的缺塘现象,以后根据天时、苗情浇好包谷各生育时期的生长用水。中后期结合培土开好排水沟,防止滞水、涝渍。

7、加强病虫防治。我县包谷生产前期以防治地下害虫(地老虎)为主,可用菊酯类农药进行防治。中后期要预防玉米大小斑病和防治玉米蚜虫危害。

8、适时收获。包谷进入腊熟末期后籽粒变硬,具有本品种的特性,含水量下降,籽粒干物质达到最高产量,要及时收获,避免在田间长时间淋雨,以免造成霉烂变质影响产量和质量。

适宜区域:适宜区海拔范围为2100-2450m。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三)高海拔山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1、主推品种。选用良种,选在剑川县表现良好的“剑川红”和“丽薯6号”等品种,种薯要求健康无病虫。有条件的选择脱毒种,脱毒种可比普通种薯增产20—50%。

2、种薯切块与处理。种薯播种前,选择晴天,严格分捡种薯,剔除病烂薯,晾晒种薯2-3天,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种薯表面的病菌。种薯一般提倡用50g左右的整薯播种,既能避免切口传病,又能抗旱保苗,确保苗齐苗全。种薯大的要切块,切块时要纵切或斜切,(马铃薯的芽有明显的顶端生长优势,顶芽具有发芽早、芽壮的特点,种植后出苗快、苗壮,结薯早而多,薯块大而整齐;而底芽生长势弱,出芽迟缓,苗弱,结薯迟、少、小,且容易出现空薯株。种植时,为了节约种薯,降低生产成本,打破休眠,充分利用顶芽。)可切至每块50g左右,保证每块上有2个以上芽眼,切块时刀具要严格消毒,切出的薯块要用草木灰(灶灰)沾擦伤口,再用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银法利”600倍液等杀菌剂对种薯表面进行喷雾处理,待薯皮晾干后再播种,可大大降低马铃薯病害的发生。种薯具体切块如下:

100g左右的种薯应纵切,使切块保留顶芽,保持顶芽的生长优势;150g左右的种薯,可斜切,保证每一薯块都在50g以上,每块上有2个以上芽眼,如果薯块切得太小,抗旱力弱,严重干旱时,薯块干死,出苗率低,出苗不整齐,影响产量。

3、种植。马铃薯属于茄科作物,收获部分是地下的块茎,喜欢在排灌水良好并富含有机质、PH值在5.5-7之间的壤土或红壤土中生长,所以马铃薯不要与辣椒、西红柿、烤烟、茄子等茄科作物轮作,适宜和豆科作物轮作,要求耕作层肥沃、深厚。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1)深耕土壤

深耕可提高土壤的蓄水、保水和抗旱能力,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一般要求深耕细耙30cm左右。

(2)肥料及药物准备

①农家肥:每亩准备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0kg。

②化肥:每亩用46%尿素20kg,16%过磷酸钙50kg,30%复混肥60kg。

③药物:有地下害虫的,每亩用3%的锌硫磷2-3kg。

(3)种植

①合理密植:采用20×80cm的株行距,保证每亩有4000株以上的基本苗;

②种植:根据地势、坡度和风向,选择好行向,开墒(深10cm左右),然后按20cm的株距摆种,摆好种后盖农家肥,然后均匀地撒施化肥和锌硫磷(锌硫磷可拌细土撒施),最后起垄盖15-20cm的土。

4、中耕管理。马铃薯于2月底至3月播种后,一般到4月中下旬就开始出苗,随即进入马铃薯的中耕管理期,其技术要点主要有:

(1)中耕培土

马铃薯每个叶腋在黑暗条件下都可萌发匍匐茎,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因此,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茎节数,有利于多发匍匐茎、多结薯,还可起到除草效果。同时,培土还可以防止块茎外露形成青头、绿肩,影响商品性。中耕为根系和块茎的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增温保墒。中耕培土一般1—2次。

(2)追肥

追肥可结合培土进行追施,一般每亩追施46%尿素5-8kg。过多易引起徒长,影响结薯。追肥后,中耕培土,使肥料全部进入土层内。

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降低,满足不了植株生长的需要。为此,可配合使用叶面肥来弥补不足。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前1个月(8月中旬左右),喷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产效果显著。如果马铃薯徒长,可叶面喷施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0倍液进行控制。

(3)防治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防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消灭。目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广泛应用且有明显作用的技术措施,在中心病株出现时(一般在6月中下旬至7月初)及时拔除中心病株(首次在田里出现的个别病株),还用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64%的“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的“克露”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银法利600倍液(亩用75ml)+安泰生400倍液(亩用150g)”等低毒农药喷雾防治,每隔10-15天喷施1次,交替使用效果更佳。中心病株周围30-50米范围内要仔细喷药,若雨水频繁,喷药时间间隔缩短,喷药次数增加1-2次。注意一定要群防群治。

5、收获

(1)适时收获

当马铃薯的地上部分自然落黄,薯块成熟,薯皮木栓化,不易擦破薯皮时开始采收。霜冻来得较早的地区要在重霜到来之前采收完,否则受过霜冻的马铃薯不耐贮藏,严重时会把马铃薯冻坏。收获马铃薯时应该选择晴天,如果遇雨季需要地块控干过湿水分,土壤湿度到手捏不成团后收获。收获时从垄的两边开挖,避免挖烂块茎,尤其对结薯大的更要注意。

在挖掘、拾捡、搬运和堆放过程中,力求减少块茎的机械损伤。切忌受到雨淋。

(2)分级与包装

挖出的块茎先摊在地里,晾晒数小时,待表皮干燥,土壤与块茎分离,能减少薯块夹带泥土、杂物,最后进行分级,分成50g以下、50-100g和100g以上三等,同时剔除病烂薯,然后用40kg规格的塑料编织袋进行定包,定成41kg/袋,确保马铃薯在上下搬运后还能有40kg/袋,便于销售。

6、贮藏。马铃薯收获后,如果没有及时销售出去,应进行贮藏。贮藏场所应避光,有适宜的温度(4-5℃),并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每天要通风4-6h提供足够的氧气并降温,通风还排除马铃薯生成的二氧化碳,更好地保存马铃薯。

适宜区域:海拔2500米—3200米的山区。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四)蚕豆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应根据当地的自然气候特征选择相应的适宜品种,在金华镇龙凤、新仁、文榜、邑平、禄寿等片区,地下水位较高,前期生长较快,两季矛盾突出,宜种植抗寒抗旱性强,植株紧凑,小粒型的较早熟的凤豆6号;在金星、柳营、永和临近剑湖片区,土壤肥沃,地下水位较低,单季种植,宜选择丰产性强、生育期较长、植株高大的大粒型菜用蚕豆品种。如凤豆系列、北京大白豆等。

2、整地分墒踩实。在播种前适时翻耕,开沟,分墒,踩实,有利于灌水排水,田间农事操作;墒面踩实有利于保水保墒,利于蚕豆出苗。墒面宽度视具体地块而定,干旱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块,墒面宜宽,开沟宜浅,以保水保墒为主;积水涝渍地下水位低的地块,宜开深沟,小墒面,以排水防涝为主。

3、适时播种。剑川县有“寒露谷子霜降豆”的农谚,是指蚕豆的最佳播种季节是霜降节令,过早过晚都不利于蚕豆的生产。过早播种,容易前期生长过快,后期气温低易冻害,空枝分化较多;过迟播种,气温低,出苗慢,苗架弱,分枝少,产量低。一般在11月中旬播种。但是剑湖周边的柳营村,永和村则等剑湖水位降低的在12月底1月初才播种,由于小气候温湿,土壤水分涵养好,蚕豆生长也不错,熟期推迟到6月底,错开青蚕豆采摘期,效益较好。采取人工点播,株行距为13.5×26cm或16×20cm,播种密度为1.8万—2万株/亩。在播后三天喷施扑草净和丁草胺除草,田块水分较干的要泡透水,以保证出苗整齐。播种后还要注意防鼠,可在田周边布老鼠夹或撒施专业的毒饵。

4、田间管理

(1)蚕豆苗期的田间管理(出苗—现蕾)

蚕豆苗期是蚕豆营养生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夺取丰收的基础阶段。苗期的生长目标: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分枝早生快发,根系发达,主根深,侧根多,根瘤发生快、多、大,植株敦实。

(2)蚕豆现蕾期的田间管理(现蕾)

现蕾期是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并进时期。现蕾期的生长目标:植株敦实、健壮、茎秆粗壮,叶片肥厚。壮秆、蹲苗、促根瘤、争取总蕾数。

(3)蚕豆花荚期的田间管理(开花—结荚)

蚕豆花荚期田间管理措施:①排涝和灌水,地下水位高的田块,注意防涝,蚕豆灌水要速灌速排。一般在初花期、盛花期、结英期、鼓粒期讲行灌水。②施好花荚肥,根外追肥,主要根据土壤肥力、前作肥力水平,蚕豆种肥施用情况及蚕豆植株生长情况而定。③蚕豆打顶,打顶可促进早熟、防止倒伏。④病虫鼠害防治,针对病虫害种类,选择最佳防治时期进行综合防治。⑤中耕除草,视蚕豆田块而定。

5、合理施肥。施足基肥:蚕豆在生长周期中掌握重施磷钾肥,轻施氮肥;重基肥,轻追肥的原则。在翻耕前亩施厩肥2000kg,磷肥30,钾肥15kg;在2.5—5苔叶期施磷肥30kg,硫酸钾15kg作追肥;视苗情少施或不施氮肥。

6、割主茎和整枝间苗。剑川冬季气温低,霜期长,蚕豆主茎分化成无效枝,剑川小春蚕豆种植常年有割主茎晾干食用的习惯。割除主茎可以减少母株营养消耗,促进分枝。一般在主茎全部分化茎基部有分枝出现时割除,一般在种植后60天左右进行。在现蕾初花期进行田间整枝间苗,去除病枝、弱枝,无效枝,减少养分消耗。

7、适时灌水。剑川冬春季干旱少雨,蚕豆种植过程中要根据各生育期的需水量适时灌水。掌握的原则是生长前期适当控制肥水,促根蹲苗,形成更多的根瘤,控制地上部分生长过旺,延长营养生长期;开春后植株旺盛生长期要及时灌水,以满足植株生长需要,保证丰产丰收。播后田块干要泡一次出苗水;现蕾初花期,盛花结荚期,灌浆鼓粒期灌水3—4次,要做到速灌速排,以防积水造成冻害。

8、病虫害防治。在多年种植蚕豆的田块,易发生蚕豆根腐病,蚕豆茎疫病,蚕豆锈病等。防治方法主要是轮作,种子处理;选择无病健康的种子田留种;在播前用多菌灵拌种;田块翻耕理墒时用福满霜和百菌清拌土撒施;时常观察病害发生情况,及时针对性的进行药剂防治。虫害主要是蚜虫,潜叶蝇,可用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兑水喷雾防治。

9、打顶摘心。在结荚中后期进行打顶摘心,摘去顶端6CM左右的嫩梢,抑制后期无效的营养生长,利于通风透光,能促进早熟,增加粒重。

10、适时收获。鲜蚕豆收获以豆荚充分鼓起、荚壳嫩绿时为最佳采摘期;干籽粒收获应以中下部荚壳变黄、少数变黑为最佳收获期。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五)大麦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选用粒大、壳薄、色淡、饱满均匀,适应我县栽培的优良品种。如83055、如东7号、83203、S500号、94-3、秀麦3号、S-4等。针对水利条件差、耕作层浅等地区的特点,适宜选用83055为当家品种,该品种中杆、大粒、早熟、适应性强,其它为搭配品种。

2、种子处理。播种前进行精选籽种,晒种1-2天,并用15%的粉锈宁或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治黑穗病,拌种时以种子重量的千分之三湿拌种子,种湿即可,不宜多水,堆捂3~4小时,晾干即可播种。

3、适期播种。旱地大麦播种时期掌握在10月中下旬土壤水分充足墒情好的有利条件下抢墒播种;田大麦播种时期以11月上中旬播种为宜,11月5~15日为最佳播种期,播后一般7~9天出苗。弱春性品种宜早,春性品种稍迟,在适期内争取早播。

4、基本苗。啤大麦属大粒小穗型,主要靠穗多来夺高产,因此每亩播种量必须保证在10-15公斤,基本苗20万以上。

5、去茬除草。前茬为水稻的田块,水稻黄熟后及时开沟排水,收获后及时晾晒,去除田埂上的杂草。前茬为玉米、烤烟等作物的田块,待前作完全采摘收获后,清除清理好玉米秆、烟杆,去除田间和田埂上的杂草。

6、合理耕作。玉米、烤烟田和土壤粘重砂性差的水稻田掌握宜耕期及时进行旋耕浅旋耕碎土,尽量深松土壤,耕深在10~20厘米,增强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进大麦根系发育,做到沟底平,田内沟田外沟配套,以利于排灌,地下水位高的稻田加开腰沟。墒宽2米,沟宽20厘米,沟深20厘米,南北墒向,采用“宽墒抗旱,抢墒条播或撒播”的播种方式,做到墒平、土细,盖种均匀,盖种厚度2~3厘米。

7、科学施肥。田大麦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千克,啤酒专用大麦和白酒专用大麦亩施尿素25~35千克,以利于稳定蛋白质含量,普钙20~30千克,硫酸钾5~10千克,基追肥比例,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氮肥基肥占60%,分蘖肥占40%。饲草饲料专用大麦品种中后期可根据苗情补施5~10千克尿素作拔节孕穗肥,以提高饲草与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千粒重。旱地大麦亩施尿素15~20千克,普钙20~30千克,硫酸钾5~8千克作种肥。

8、加强田间管理。一是及时除草:播种后两天内用丁草胺兑水喷雾芽前除草1次,麦苗2~3叶即杂草1~2叶时,用25%绿麦隆兑水喷雾后除草1次。二是适时泡水:前作旱地的田块必须灌好出苗水,前作水田的田块根据墒情而定,管理上要分别灌好分蘖水、拔节水、抽穗水和灌浆水,并针对墒情对保水差的田块要适当增加灌水次数,保证麦苗不受旱。三是及时追肥:啤大麦依靠多穗夺高产,必须保证足够的茎蘖数,才能保证产量,一般要求最高茎蘖数70万以上,因此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在大麦4叶期,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25-30公斤,确保每亩有效穗在50万以上。四是防治蚜虫:在蚜虫发生初期采用氟啶虫胺腈、乐果、蚍虫林等药剂防治蚜虫危害,隔10~15天,连防2~3次。

9、适期收获。蜡熟末期到完熟期采用机械收割或人工收割,收后及时晾晒,根据种用饲用酿造用等用途妥善存放保管。用于酿造优质大麦白酒的选择在腊熟末期至完熟期收获,籽粒外观品质好,色泽鲜亮,有清香味,蛋白质含量稍低,酿造品质佳。籽粒和干饲草兼用的饲用大麦,在完熟期收获,兼顾大麦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六)芸豆高产栽培技术

1、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选用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高产稳产、外观与品质兼优、商品率高、粒大饱满、无病虫危害的白花白皮种(俗称大白芸豆、白雪豆)、丹波豆等大白芸豆品种。品种选定后进行种子精选,可机械选种或人工粒选。选择子粒饱满、有光泽的种子,剔除病斑粒、破碎粒、杂粒,要求种子纯度≥98%、净度≥97%、发芽率≥95%、含水量≥13%。对精选好的种子进行催芽处理,人工播种的可于播前2—3t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种20min,再用清水冲净,以杀灭种子表面的炭疽病病菌,用温水(40℃)浸种3-4h后,在25~28℃温度下催芽24h,胚根顶破种皮(即吐白)即可,放在阴凉处待播。

2、选地及整地。芸豆喜冷凉湿润,又怕渍涝。应选择土层深厚疏松、肥力中等、地下水位底、排水良好、通风向阳的田块。种植前深耕碎垡、平整土地。打塘当天及时播种。虽然芸豆较耐瘠、耐旱,但是为了高产高效,应选择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地势较平的地块,以土壤PH值6.0—7.5为好,忌重茬,严禁在豆科作物茬口上种植。要求深翻、深松整地,有深翻、深松基础的地块,耙深12-15cm,耙平耙细,然后起垄,处于待播状态;没有深翻、深松基础的要先进行深翻或深松,深翻深度15-18cm,深松深度25-30cm,然后整地待播。

3、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避开两头低温。芸豆播种期以开春后平均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为宜,海拔2400m以上的一般在5月25日―6月10日内播种。播种时可采用纯种或间套种。纯种一般采用单垄单行塘种,每亩播786塘,垄距0.8m,塘距0.6m,每塘放种3粒。播种前晒种一两天或者选用催芽种子进行播种,能促使发芽整齐,又能防止早春低温期播种的烂种现象。

4、备足肥料、合理施肥。芸豆主根扎得深需肥较多,为培育无公害有机食品又保证白芸豆营养需求,每亩应施有机肥1500kg,尿素5-6kg,普钙40-50kg,硫酸钾3-4kg,有机肥作为基肥施用,普钙和硫酸钾作种肥施用,尿素在田(地)肥力较低时50%作种肥施用,另50%作花粒肥在植株初花时追施。另外,全田30%的植株开花后进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1-2次,用量为每亩1包(400g),以防落花落荚,促进籽粒饱满。

5、加强田间管理

(1)灌出苗水:如播种后3天内土壤没有足够的水分保证正常出苗,应及时灌出苗水,以保证出苗率。

(2)中耕除草:播种后一周,用150cl/亩的丁草胺加1000倍液的辛硫磷进行土面喷雾(或其他同类型药物,最好是生物制剂),以进行杂草和地下害虫的防除。苗出齐后,及时除草松土,雨后土壤容易板结更要注意中耕,上架以前结合中耕培土,以防止倒伏,同时清理排水沟。

(3)及时去杂、间苗、定苗、补苗:苗期及时去杂、间苗、定苗,能减少幼苗植株间养分水分的争夺,促进幼苗生长健壮。去杂还能减少销售产品的分捡工序。间苗、定苗在出苗整齐后,幼苗出现3―4片真叶时进行。如果发现有死苗或缺塘的应及时补种或补苗。

(4)插杆引蔓。芸豆是蔓生攀缘作物,插杆支撑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措施,出苗20d即苗茎伸长至20―30cm时及时插杆培土,并按逆时针方向引蔓上杆,根据豆杆的粗细每塘1杆(粗)或每株1杆(较细),豆杆高度1.8—2m左右。插杆选择较粗的木杆或竹竿比较经济、环保。插杆时离植株10cm处将豆杆稳固插入土中,以避免插杆离植株太近或不稳固而损伤根系或豆杆倒塌。插杆后按芸豆茎蔓逆时针方向攀缘的特征,引蔓上杆。

(5)植株调整。封顶打杈是调整植株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关系的关键措施,封顶就是当主、侧蔓缠绕插杆生长到200cm高时,把超过插杆顶部的茎蔓在离茎节1cm处剪去,使其不再伸长,以抑制芸豆营养生长,使养分集中在生殖生长上;打杈就是根据每塘留苗株数与植株分蔓情况,留下部主蔓第1、2节上产生的适量粗壮侧蔓,其余侧蔓长不超过30cm时,及时剪去多余的侧蔓。这样,茎蔓不致过密与徒长,减少多余养分消耗,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合效率。其作用是能增强抗逆性和增加结实率。封顶打杈须在晴天进行。

(6)芸豆病、虫害防治。芸豆病害主要有白粉病、炭疽病和根腐病。芸豆病害较容易防治,笔者一般用37.5g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用30g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进行防治,如已有病害发生,可用20g20%的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性粉剂兑15—20kg水喷施,连喷2—3次,间隔7天喷一次进行防治。

芸豆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跳甲、卷叶螟、豆荚螟。地老虎、跳甲在犁地及播种等农事操作时人工捕杀害虫,或用10%的吡虫啉2000—3000倍液地表喷雾进行防治,植株生长过程中亩用2.5%功夫15-20cl兑水喷雾防治卷叶螟、豆荚螟。

6、适时分批采收与脱粒。芸豆生长特性决定了豆荚成熟的早晚,芸豆全生育周期约170—180d,从播种到植株下部豆荚黄熟期约140d,整株豆荚成熟约需30—40d,成熟期拉长,又正处雨季空气湿度大,极易引起种皮褐变或出现黄斑,降低产量和商品率。所以应适时分批采收,先成熟的下部荚要及时采收,采收时尽量不伤茎蔓,中后期成熟的豆荚,可待整株豆荚、茎蔓、叶片变黄成熟后一次采收,收获后的豆荚要带壳晾晒,晒干后进行人工脱粒。待水分含量在18%时进行分捡分级,分级定额装到准备好的编织袋中。特别注意,由于豆粒表皮很薄,在脱粒时不能用连杆敲打或机械脱粒,尽量采用人工剥开脱粒。籽粒不能暴晒,在干净卫生、通风透气的条件下晾干,以免发生破裂皱皮和褪色等现象,影响芸豆品质和商品率。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七)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1、种植模式。根据我县玉米大豆两种作物的生产实际,按照“扩距增光、缩株保密,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原则,我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以复合带宽2.0米,玉米大豆行比为、2:3的间种模式为主。开展复合带宽2.0米,玉米大豆行比为2:4复合种植模式的试验示范。

2、选配品种。玉米选用株型紧凑或半紧凑型高产、耐密、抗倒、抗病、中矮秆(株高<250厘米)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如云瑞47、云瑞999、华兴单88和珍甜8号等。大豆选用高产、耐阴、抗倒的品种,如滇豆7号、云黄13、云黄12、云黄17、齐黄34等或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

3、扩距增光。带状间作以春夏大豆为主,玉米先播种或玉米大豆同时播种,共生期较长,且大豆生育期较玉米短,一般大豆先收获。带状间作模式主要为:复合带宽2.0米,复合带内种一垄双行玉米地膜栽培,3行大豆,玉米带宽40厘米,大豆带宽60厘米(带内种3行大豆,行距30厘米),玉米带与大豆带间距50厘米。

4、缩株保密。带状间作:玉米大豆比为2:3模式,玉米株距18厘米(留单苗)或塘距36厘米(留双苗),玉米密度4000株/亩。大豆穴距18—20厘米(留双苗),大豆密度约11000株/亩。

5、适期播种

(1)种子处理。玉米、大豆种子要求发芽率≥85%,纯度≥95.0%,净度≥97%。玉米选用包衣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和土传病害。大豆种子每公斤用6.25%克/升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3—4毫升拌种,兼顾防治地下害虫可添加48%噻虫嗪悬浮种衣剂2—3毫升拌种。

(2)适期播种。玉米播种期在4月内播完为宜。大豆根据降雨情况及播种季节适时播种。适宜播期为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根据当地土壤和降雨情况确定播种深度,播深3—4厘米为宜。

6、科学田管

(1)保苗匀苗。玉米出苗后10天左右,及时查苗,发现缺苗断垄现象应立即补种。大豆出苗后20天左右进行间苗和定苗,做到“间早间小”,避免“间大苗”时对大豆根系造成损伤。

(2)肥水管理。带状种植玉米按净作玉米施肥标准施肥,播种时每亩施40—50公斤复合肥;大豆播种时每亩施用10—15公斤复合肥作为底肥。玉米追肥分2个时期,5—6叶期和9—11叶期,在距离玉米20—25厘米处施肥效果最佳,施肥量与当地净种生产水平相当。大豆追肥视生长情况而定,可亩施6—10公斤尿素进行苗期追施,在初花期采用磷酸二氢钾0.3公斤/亩,兑水进行叶面喷施。

针对冬春干旱和夏季雨水集中的气候特点,要做好田间沟渠疏通,做到能灌能排,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3)防除杂草。杂草防除按照因地制宜、治早治小、安全高效的原则进行,以“芽前封闭除草”和“苗后茎叶除草”为主。播种后土壤墒情好的,可采用芽前封闭除草,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100毫升/亩兑水进行均匀喷雾;若遇阴雨天气,田间持水量大,可用50%扑草净100克/亩兑水进行均匀喷雾。如因天气、田间墒情等原因不能进行封闭除草或封闭效果不理想时可进行茎叶除草,在玉米苗后3—5叶期、大豆2—3叶期、杂草3—5叶期时,玉米用5%咪唑乙烟酸100毫升/亩或75%噻吩磺隆0.7—1克/亩,大豆用25%氟磺胺草醚水剂80—100克/亩或10%精喹禾灵乳油+25%氟磺胺草醚(20毫升+20克)1套/亩,进行分带喷施。化学除草时应注意安全规范用药,密切关注天气情况。带状间作苗期施药时,要防止药物漂移或采用喷头加罩接地实施喷雾。对于后期难防的杂草,进行人工拔除。

(4)病虫害防控。病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可采用理化诱控、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玉米按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虫害进行统筹防治。大豆主要病害有霜霉病、细菌性病害、白粉病和锈病等,如霜霉病可用58%甲霜灵·锰锌或银发利等;白粉病和锈病可用15%或25%三唑酮等;细菌性斑点病可用72%农用链霉素或77%氢氧化铜等。大豆上发生的害虫种类较多,类型复杂,大的类型上主要分为地下害虫(蛴螬、蟋蟀、地甲等),食叶性害虫(卷叶螟、四斑莹叶甲、斜纹夜蛾等)和钻蛀性害虫(高隆象、食心虫、豆杆蝇等)。鳞翅目类食叶害虫,可采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或阿维菌素等;叶甲类害虫,可用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椿象类害虫,可用10%吡虫啉或20%氰戊菊酯等药剂;地下害虫,可用敌百虫粉剂撒每亩2—3公斤施于播塘中,也可用5%的辛硫磷颗粒剂每亩2.5—3kg,加细土15—20kg拌匀,顺垄撒于苗根周围。进行病虫害防治时,为提高防治效果,根据发生危害程度的轻重,可连续防治2—3次,每次间隔7—10天。

(5)适期化控。若大豆长势过旺,在初花期每亩用5%的烯效唑可湿性粉剂25—50克(苗期剂量可小至20克)兑水30公斤,茎叶喷施控旺。玉米在7—11片叶展开时,用胺鲜酯等药剂,按推荐剂量使用控制株高。

(6)中耕管理。大豆整个生育期间一般中耕1—2次,当幼苗出土、子叶展开后进行第一次中耕,同时进行间苗定苗,深约3.3cm;封行前再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

7、适时收获。玉米生长进入完熟期,果穗的苞叶变干、蓬松、变白时即可选择晴天及时进行收获。套种区,玉米收获后要及时砍断玉米秆,以利于大豆的通风透光。间作大豆在豆荚变为成熟颜色后,选择晴朗天气1—2内及时收获。

大豆成熟收割脱粒后,在晴好天气条件下,一般晾晒3—5天,使种子含水量达13%以下,即可入库保存。种子入库后要用磷化铝进行熏蒸处理,杀灭钻蛀类害虫虫卵。南部高温潮湿地区,可采用生石灰等干燥剂进行防潮处理,防止种子霉变。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粮作所。

二、经济作物类主推技术(5项)

(八)甘蓝型冬油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选用良种。选用优质良种是实现油菜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优化栽培的基础,选用通过审定的在我县表现耐旱、耐寒、早熟、高产、稳产、优质的油菜品种。

2、精细整地、适期播种。油菜种子细小,萌发时顶土能力弱,且种子含油率高,要吸收本身重量60%的水分才能发芽但又怕土壤渍水,水分过多导致种子窒息、霉烂。因此播种前要求开沟理墒,精细整地,使墒面表土疏松细碎,为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发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土壤环境。墒面大小根据土质、降水量等而定,一般每亩开塘1万塘为宜,每塘留3-4株。土壤质地粘重、降水量大的区域墒面宜窄沟宜深,反之则宜宽、浅。剑川县冬播油菜一般在10月中旬至下旬播种。不宜过早播种,否则易出现早花、早苔现象,降低油菜的抗寒能力。播种方式以开塘点播为宜,播种时要求落籽均匀,种子入土2cm左右,且覆土厚度一致,播后适当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以利出苗整齐、均匀。

3、因地制宜、合理密植。单位面积上油菜籽的产量与单位面积上的有效角果数呈高度正相关,与每角粒数呈中度正相关,与千粒重呈低度正相关。一般情况下角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幅不大,变幅最大的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角果数,而单位面积上的有效角果数又决定于单位面积上的有效株数和单株有效角数。剑川县冬播甘兰型油菜种植密度以每亩3.0—3.5万株为宜,一般每亩播种1万塘左右每塘留苗3—4株。适宜播种密度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具体种植密度要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播期早晚等而定,一般原则是:瘦田宜密、肥田宜稀;分枝少的品种宜密、分枝多的品种宜稀;晚播宜密、早播宜稀。

4、化学除草。采用芽期和苗期化学除草相结合,播种后及时灌水,播后3天内亩用50%乙草胺50-75ml或60%丁草胺100ml兑水40kg喷施,进行芽期除草,防止杂草萌芽;如果芽期除草效果不好,可在油菜3-5叶期或杂草2-4叶期,用精喹·除草灵、精喹禾灵、喹·胺·草除灵、烯草酮等适宜当地的除草剂进行化学防除。

5、科学配方、合理施肥。甘兰型油菜是一种耐肥作物,具有对N、K需要量较大,对P、B反应敏感的营养生理特点。人为的施肥,则是调节其营养生理过程以致影响油菜产量与品质的一项最灵活、最重要的措施。合理施肥必须以油菜营养生理的基本特点为依据,坚持增施有机肥,实行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增施P、K肥,实行N、P、K肥相结合,增施硼肥,实行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肥料相结合的原则,保证土壤具有油菜生长发育最适的营养状况。“种是基础、管是关键”油菜出苗后应及时查塘补缺确保全苗,要求2—3叶期及时间苗,3—4叶期及时定苗,要求拔除弱苗、高脚苗、病虫危害苗,4—5叶期及时追施苗肥。甘蓝型油菜一般在播种后40一50天即达5叶期,开始花芽分化,故应早施足施苗肥,保证菜苗有较高的营养水平,以保菜苗多生叶片、健壮成长,促进有效花芽分化、延长有效花芽分化期,增加有效花芽数,为增枝、增角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施肥应以基肥与追肥相结合,以培育壮苗为中心,控制徒长,防止倒伏和贪青迟熟,达到高产、高效之目的。一般中等肥力田块亩用腐熟有机肥1500—2000kg、尿素35-40kg、普钙30—40kg、硫酸钾2-3kg、硼肥1公斤。方法是将腐熟有机肥结合整地翻耕入土混匀作底肥,P、K肥全量和尿素8-10kg均匀混合结合理墒集中施于5—10cm耕层内作中层肥,尿素8-10kg于五叶期及时兑水追施,以促进有效花芽分化,19-20kg的尿素量于苔高5—10cm时酌情、适时、适量施用,提高已分化花芽的成效率、壮苔、增枝、增加有效角果数。结合间、定苗进行浅锄中耕、薅草,结合追肥进行培土。甘兰型油菜对硼较为敏感,对土壤中水溶性硼含量要求在0.5PPm以上,当在0.4PPm以下时,油菜即表现出明显的缺硼症状最后导致“花而不实”。在严重缺硼土壤上,亩施0.5—1kg硼砂作底肥即能满足油菜全生育期对硼素的需要且增产效果显著,在一般缺硼土壤上于苗期和蕾苔期各喷施0.2%硼砂或油菜专用微肥水溶液一次,能起到良好的增产效果。

5、及时灌水。油菜属叶菜类植物,营养体大,枝叶繁茂,需水多,喜湿润。要根据土壤摘情和油菜需水特性,于播种后两天内、4-5叶期、蕾苔期、开花期、角果发育成熟期酌情辅以人工灌溉,保证油菜各生育阶段处于适宜的水分环境之中。特别是施中层肥应结合灌好出苗水。灌溉方法以封闭沟灌用水少效果好,方法是将水灌入墒沟,水面达墒沟的三分之二左右,预计水量可浸湿全部土壤即停止进水,已进入的水不再放出,使其全部渗入土壤中。

7、病虫害防治。油菜主要病害有:白锈病、病毒病、霜霉病、白粉病等,应在发病初期有针对性地选用波尔多液、粉锈宁、多菌灵、代森锌、瑞毒霉、石硫合剂、甲基托布津、福星等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主要害虫是蚜虫,可亩用吡虫啉、烯啶虫胺或氟氯氰菊酯兑水进行植株喷雾防治,另外还有芜菁叶蜂、黄条跳甲、菜青虫、豌豆植潜蝇、小菜蛾等害虫危害,可选用敌杀死、功大等化学药剂在幼虫2-3龄期进行喷雾防治。

8、实时收获。油菜终花后40一45天即可成熟收获,当全田70-80%的角果现黄,主花序中下部角果呈现枇杷色,种皮呈固有颜色,是收获的最佳时期。注意抢晴天,在早上湿度大、茎枝软时,将植株从最低分枝处割下,在田间晾晒5一7天或扎成捆运到晒场堆捂4—5天后及时摊晒后即可进行脱粒、晒干、扬净、入库。应尽量减少抛撒防止霉变做到增产增收。

技术支撑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经作所

(九)春蒜栽培技术

青蒜苗是深受大众欢迎的辛香类佐料,是秋、冬、春三季的重要大宗调味蔬菜。顺季栽培为秋天播种,冬春收获。在剑川利用季差优势,把春蒜这一地方品种,从2800米的海拔移栽到2200米,1-2月份播种,5月份采收,解决了春末夏初淡季蔬菜供应,发展春蒜产业,能够解决长期制约剑川农业生产冬闲田较多的难题,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解决茬口矛盾。

由于反季大蒜播种期还处于低温时期,而且大多蒜种都早已发芽母化,此期栽培蒜苗必须采用一些特殊的方法。

1、蒜种选择。宜选择瓣大、生长势强、适应性广、休眠期长、发芽早、生育期短、叶宽柔软、抗病丰产的优良蒜种,而此季节大多蒜种早已萌发,唯有兰坪蒜种刚过休眠期,正是理想的种源。

2、整地作畦。选择土质肥沃的沙壤土田块,前茬水稻收割后,施足底肥,每亩撒施腐熟厩肥3000公斤和过磷酸钙40公斤,提早深翻晒田,种植前10天进行整地理墒作畦。

3、蒜种处理。11月份带杆买回的兰坪蒜种悬挂晾干,使其渡过休眠期,年后剪下蒜头并掰开,按蒜瓣大小分成大、中、小三级进行种植,有利于出苗整齐,管理方便,还有利于分批次采收上市。播前剥去蒜瓣上面的蒜皮再用冷水浸泡种瓣6~12h后捞出沥干水分,用50%多菌灵粉剂拌种处理,可以杀灭种子表面可能携带的病菌。

4、适时播种。于1月上旬和2月下旬播种,此时剑川气温尚低,而春蒜苗生长快,生育期短,可以采用加大种植密度来提高产量,一般蒜种用量为4500kg.hm-2,播时在墒面上先浇透水,待墒面水分吸干后按5×8cm株行距进行排插,播后盖一层薄土,最后在畦面上覆盖稻草、青蒿或松毛,浇水保湿。

5、田间管理。追肥以施速效氮肥为主,第1次追肥于齐苗后30~35d,用尿素60kg/hm2、过磷酸钙150kg/hm2对水淋施,结合追肥进行1次浅中耕除草,有利于减少土壤水分蒸腾丧失,达到减少浇灌次数、提高地温的目的;不宜中耕20d后苗高7~10厘米时人工拔出杂草后进行第2次追肥,用尿素75kg/hm2、过磷酸钙150kg/hm2、硫酸钾45kg/hm2对水淋施;第3次追肥于齐苗后70d左右,用尿素120kg/hm2、过磷酸钙225kg/hm2、硫酸钾75kg/hm2对水淋施。每次追肥后,应立即向蒜苗喷洒1次清水,冲洗去叶片上的肥液。另外,还可以在幼苗生长盛期采用根外施肥来促进植株生长,可用浓度为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每隔7d喷1次,连续3次。

6、病虫害防治。反季栽培青蒜苗的病害主要有大蒜病毒病,退母期偶有生理性黄尖现象;虫害主要有蓟马、潜叶蝇、蝇蛆等危害植株叶片和根系。防治主要采用农业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如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轮作;合理施用有机肥提高植株抗性;及时清除杂草减少病虫栖息场所;及时追肥补充植株养分供应;施用充分堆沤发酵的厩肥;3月气温回升后,要及时插蓝板、黄板进行诱杀蓟马、潜叶蝇等成虫,以减少虫害传播病毒机会。干旱年份,病虫危害严重时应用50%扑海因1000倍液、农用链霉素、1∶1∶200的波尔多液等进行药剂防治,但采收期20d前禁止施用。       

7、采收。出苗50天以后,根据市场行情,陆续对鲜嫩蒜苗进行分批采收上市,采收后及时用清水洗净根系泥土,扎把即可上市。如需长途运输,收购商应进行及时预冷后冷链快速运送。

适宜区域:适宜区海拔范围为2000-2300m有水源浇灌的区域。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十)羊肚菌栽培管理技术

1、土地整理。按照每亩地100-150斤的生石灰粉用量均匀施撒后,翻耕25-30cm,之后按照1.0-1.5m宽起厢开沟,沟宽25-30cm,深5-10cm,如果土壤结构松散,优先选择沟播。

2、菌种准备。将菌种剥去外源袋,揉碎至0.5-1.0cm大小粒径的颗粒(即碎),如若菌种偏干,水分在55%以下,可用千分之五的磷酸二氢钾水溶液预湿菌种至65%-70%(手捏有轻微水渍),播种后萌发效果较好,菌种偏干,播种后土壤温度也较干,则菌丝萌发效率较差。

3、播种与覆土。播种前调节土壤温度至20%-25%左右,即手捏成团,丢地即散,或农作物种植时种子萌发的最适湿度为宜,或田地土壤在耕作时不粘工具时为适宜的羊肚菌播种湿度。

沟播或撒播播种时,将揉碎的菌种按照每亩350-400斤(400为宜)的用种量均匀的撒在开好的小沟内或厢面上,之后平整厢面,实现沟播覆土3cm,撒播覆土2-3cm(撒播要做到种和土均匀混合)。播完种要补水,让土壤的水份充足。

4、放外源营养袋技术。正常播种后1-2d,可观察到菌种表面菌丝开始萌发约1cm纤细的菌丝。2-3d,部分菌种之间的菌丝可连接成稀疏的菌丝网络,土壤表面可见稀 的菌丝。5-7d菌丝量增大后可摆放外源营养袋。

(注:最早摆放为2d,最迟时间为播种后20d,严禁超出25天。)

5、选择性使用地膜。设施大棚通常能实现保湿、遮阳效果,可代替林下栽培中地膜的使用。当棚内温度不易控制(如沙性土壤)、光线过强或需要额外保湿时,可按照林下栽培的方法使用地膜。棚内没有大风时,地膜两边可每隔1-2cm压土块一个,即能保湿又能起到通风透氧的作用,避免两边压的过紧造成缺氧。

6、发菌期的管理。发菌期的管理和传统的大田栽培类似。设施大棚羊肚菌栽培可做到对水份的精确控制,当播种前土壤温度调节好时,中间发菌过程维持较长时间满足养菌的需要,如无必要,尽量少浇水。当土壤表面发白时,可轻微雾化喷水,如若为砂性土壤,失水较快,可在播种后选择覆盖地膜,起到保水作用。

越冬茬栽培时,可在冻土期来临前3-6d,上一次大水,确保整个冻土期土壤不至于失水过多对菌丝造成伤害。当菌丝营养储备完全后,菌丝和菌核细胞内的大量脂类物质可以保护菌丝免受冻伤营养,成功越冬,因此务必要在冻土期来临前完成营养转化。秋冬茬和早春茬的羊肚菌养菌过程中可适度保持土壤水分偏低,菌丝会优先在土壤内而不是在土壤表面生长,能形成更多的营养菌丝储备营养,因此,一个重要的水分管理是“养菌阶段,如无必要,避免补水”。

由于冷棚密闭性不严,会有少量的空气流通,因此在整个养菌过程中,可不必过多的通风,(湿度超高除外),当发现厢面上菌丝增多、直立时,代表氧气严重不足,二氧化碳超标,此时应尽快通风,但需适度。

7、催菇技术。秋冬茬和早春茬在经历大概40-45d的发菌的营养储备后,已经达到成熟期。越冬茬在冻土期结束后,前期已完成营养储备,温度回暖,也达到了生理成熟期。此时,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简称催菇。现实生产中,部分基地不催菇也成功出菇,实际是自然环境条件合适发生的自然出菇,理想的催菇技术可实现潮次出菇均匀,健壮的原基和子实体。

催菇水即水分刺激:秋冬茬和早春茬在长期的养菌过程中,水份逐渐偏低,此时进行重水补水,可极大的刺激菌丝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转变(即形成原基到分化成子实体)。具体操作是通过滴灌、沟灌或喷灌将厢面浇透,砂性土壤可分两次进行,两次间隔12-24小时。黏性土壤注意不能有积水。

温度刺激即昼夜温差:浇水催菇后,白天棚内温度8-12℃(地温),夜间棚内温度3-5℃(地温),拉大温差至8-10℃以上,可有效的诱发原基地形成。

(注:催菇后不能有低于或等于0℃的低温,以免形成原基后冻死。)

8、原基形成。催菇之后要经常观察原基形成情况。初始原基仅是菌丝相互的扭结,针尖状、细小、不易发现。随后转为球形颗粒状,鱼卵大小,此时较为明显。原基形成后,均不可直接浇水,此时浇水容易造成原基淹死,主要工作是维持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

9、出菇管理。原基形成大概8d左右,分化成子实体1--2cm,菌柄和菌盖分别明显可见,这时维持土壤湿度20%--25%,空气湿度80--90%,散射光照射,最低温度不低于5℃,最高温度不超过20℃,最佳温度为12--18℃。该阶段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的调节可用雾化喷水补湿为宜,水量宜小不宜大,可通过少量多次的方法调控。

10、二潮出菇管理技术。羊肚菌设施大棚的栽培通常能实现多潮次生长,多潮次与菌种品性、催菇技术、栽培管理和设施条件有关。具体操作是在第一潮菇采收完后,掀开棚子,增加棚内外的空气流通,让外部干空气进棚将棚内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降下来,维持大概3--4d,随后闭棚,参照前面的催菇方法进行放大水、保温、湿差刺激诱发新的原基形成(根据情况而定,需要每亩用白糖300-500g溶水喷洒厢面上或用磷酸二氢钾100-150g溶水喷洒)。

(注:如果第一、二潮菇的产量都高时,就没有必要催三潮菇了,即使出菇也是肉薄没有产量,因为土壤内的营养成分已耗尽。)

技术支撑单位:云南省农科院生物研究所

(十一)当归绿色高效栽培技术

技术概况:当归,别名干归、秦归、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为多年生草本,高0.4-1米。花期6-7月,果期7-9月。当归为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在低海拔地区栽培抽苔率高,不易越夏。幼苗期喜阴,透光度为10%,忌烈日直晒;成株能耐强光;宜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栽培,不宜在低洼积水或者易板结的粘土和贫瘠的砂质土栽种,忌连作。其根可入药,是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抗癌、抗老防老、免疫之功效。

技术要点:1、选地整地:当归为深根性植物,入土较深,喜肥,怕积水,忌连作。所以移栽地应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腐殖质含量高,排水良好的荒地或休闲地。选好的地块,栽前要深翻(25cm),结合深翻施入基肥能促进根部生长,每亩施腐熟厩肥2500-3000kg,翻后耙细,作成高畦(顺坡),畦宽1.2米,高20cm,畦间距离30cm。2、移栽:当归生产上一般为春栽,时间以清明前后为宜。过早,幼苗出土后易遭晚霜危害;过迟,种苗已萌动,容易伤芽,降低成活率。在整平耙细的栽植地上,按株行距25cm×35cm移栽,穴深15cm。边覆土边压紧,覆土至半穴时,将种苗轻轻向上一提,使根系舒展,然后盖土至满穴,施入适量的火土灰或土杂肥,覆盖细土没过种苗根颈2-3公分即可。3、田间管理:(1)查苗补苗:当归移栽后20天左右便可陆续缓苗,如有缺苗,应及时补栽。(2)中耕除草:5月中旬,进行第一次除草,宜浅锄,土不埋苗。6月中旬,第二次锄草,可深锄,以促进根部发育。(3)追肥:当归为喜肥植物,6月根生长较快,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二次追肥,追施腐熟有机肥2000kg,追肥后及时培土,用0.2%—0.3%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1—2次,入秋前后再追施肥料一次,以磷、钾复合肥为主,每亩20—30kg,促进根部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提高当归产量和质量。(4)灌排水:当归生长需要较湿润的土壤环境,天旱时进行适量的灌溉有利于高产,雨水过多时要注意开沟排水,特别是在生长的后期,田间不能积水,否则会引起根腐病,造成烂根。(5)打老叶:当归封垅后,下部老叶因光照不足而发黄,这部分老叶要及时摘除,这既可避免不必要的养分消耗,又能改善群体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6)及时拔苔:早期抽苔的植株,根部逐渐木质化,成为柴根,失去药用价值。这种植株生活力强,消耗水肥多,要及时全部拔除,以免消耗地力,影响未抽苔植株的生长。4、病虫害防治:(1)麻口病。当归麻口病的致病菌为燕麦镰刀菌属真菌。致病菌通过地下害虫、线虫等多种虫害及机械创伤所形成的伤口进行复合侵染,造成麻口病。当归发病后根表皮出现黄褐色纵裂,形成累累伤斑,内部组织呈海绵状、木质化。移栽后的4月中旬、6月中句、9月上旬、11月上旬为其发病高峰期,为害根部,地下害虫多,有利于发病。防治方法:①每亩用辛硫磷颗粒剂3kg加细土15kg拌匀撒施,翻入土中;②定期用广谱杀虫剂甲维盐、阿维菌素等药剂兑水灌根,每亩用40%多菌灵胶悬剂250g或托布津600g或氯溴异菌脲酸300g兑水浇灌病株,每株灌稀释液50g,5月上旬、6月中旬各灌1次。(2)菌核病:为害根、叶,植株发病初期叶片变黄,后期植株萎蔫,根部组织腐烂成为空腔,腔内含有多个黑色鼠粪状菌核。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发病,一般在7—8月为害较重。防治方法:坚持轮作,不连作,在发病前后10—15天内,分别用10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或菌核净1000倍液喷雾防治2—3次。(3)根腐病:多发于高温高湿的夏季,主要危害根部,得病后地上部分枯萎。防治方法:及时拔除病株,在病穴撒入生石灰,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0%苯醚甲环唑800—1000倍液喷施。(4)虫害:主要是金针成虫和小地老虎为害。防治方法:清除田内外杂草,堆成小堆,7-10天换一次鲜草,或用毒饵诱杀。5、采收加工:当归采收前15天割去地上部分,在阳光下暴晒加快后熟。采挖时力求根系完整无缺,抖净泥土,挑出病根,刮去残茎,置于通风处,待水分蒸发,根条变软后,用湿草、锯末作燃料生烟烘熏,2—10天后,待表皮呈金黄色时,停火。当归加工过程中不可太阳曝晒。忌用明火烘干。置于通风处,待其自干后,分级扎把待售。

适宜区域:当归适宜区海拔范围为2300-3000m。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药用植物及农业新技术研究所。

(十二)附子高产栽培技术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属温里药,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的功效,是中药“回阳救逆第一品”,亦是我国40种大宗药材之一。附子为多年生草本,株高80~120cm。块根通常2~3个连生;叶互生;总状花序,花蓝紫色;果长圆形,具横脉,黄棕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附子喜凉爽气候,喜光、耐低温但忌高温。附子忌连作,适宜在地势平缓,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又有灌溉条件,pH值在6.5~7.0的壤土上种植,产量高、质量好。

技术要点:1、整地施基肥:结合整地施农家肥2000kg/亩、过磷酸钙50~100kg/亩作基肥,深翻,开沟理墒,一般以150cm开墒,沟深20cm、宽30cm。做到墒平、土细、沟直。2、播种:(1)选种:生产上常以子根作种,以每100个块根重1.2~2.0kg为宜。选择子根粗壮、须根毛粗壮且长、个体完整的种根;剔除霉烂、缺芽、无底根及有损伤的子根。(2)种根处理:播种时间以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为宜。播种前晒种1~2天,并用种子重量0.2%~0.3%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目的是预防苗期病害。(3)播种方法:采用横向条栽,在整好的墒面上按宽窄行条播,窄行株行距20cm×20cm,宽行株行距20cm×30cm。栽种1.2万~1.3万个/亩,用种量250~350kg/亩。种根以芽口向上摆放,在开下一种植沟时将细土盖到摆好种根的前一种植沟上,厚约5cm,要求墒沟平整通畅,墒心略高。每隔10株在墒边多播1~2个种根,以备补苗用。3、田间管理:(1)查苗补缺:附子幼苗全部出土后,及时查苗补缺,缺塘用健壮无病虫害的预备苗带土补栽,做到苗齐、苗壮。(2)中耕除草:在附子出土前浅锄草1次,幼苗全部出土后至开花前中耕1~2次,保持田间无杂草。(3)追肥浇水:附子是一种耐肥植物,合理施肥是提高块根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一般追肥3次。第1次在苗齐后,施复合肥(15-15-15)10~20kg/亩,在宽行间挖小沟顺沟施入;第2次在第1次修根后,施复合肥300~450kg/hm2;第3次在第2次修根后,施复合肥20~30kg/亩。在追肥的同时进行培土,厚6~15cm,施肥与灌水相结合,根据气候情况和土壤墒情,适时、适量地灌溉和排水。(4)打顶抹芽:为控制附子地上部分的徒长,防止养分过分消耗,促进地下块根的生长进而提高产量,在苗高40~50cm、叶片有15~18片时去除顶芽。打顶后,腋芽生长快,要及早抹除,至少每7~10天抹芽1次。(5)修根:由于附子在生长过程中会长出过多的子根,致使子根的个头较小,影响产量和质量。因此,附子在生长期要进行2次修根。第1次修根在5月中、下旬,苗高35~40cm时,先摘除基部3~5片脚叶,然后将植株附近的泥土刨开,修去茎基和母根上的小附子,留下的3~4个附子呈“品”字形或“十”字形;第2次修根在第1次修根后1个月左右进行。每次修根后,墒面保持弓背形,并把墒沟清理干净。4、病虫害防治:附子整个生育期内均可遭病虫危害,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做到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1)病害防治:附子主要病害有白绢病、霜霉病、根腐病。选用抗(耐)病品种;播前清除田间病残组织并选用无病种子,与禾本科或豆科等作物实行轮作。白绢病主要危害附子茎与母根交界的部位,多发生于夏季高温多雨季节,可于发病初期用甲霜灵锰锌淋灌防治;霜霉病是苗期较为普遍而又严重的病害,幼苗期发病后,全株逐渐枯死,成株受害顶部叶变白,叶片蜷缩,呈暗红色或黑色焦枯,茎杆破裂而死,可选用烯酰吗啉喷洒防治;根腐病多在多雨高温季节、低洼积水处发生,可选用退菌特喷施防治,修根后用多菌灵淋灌防治。(2)虫害防治:虫害一般有蚜虫、蛀心虫、斜纹夜蛾、蛴螬。蚜虫为害植株顶部嫩茎,可选用吡虫啉喷雾防治;蛀心虫为害茎杆,咬坏组织,致使植株上部逐渐萎蔫下垂,称为“勾头”,严重时植株枯死,可用敌百虫喷雾防治;斜纹夜蛾为害植株叶片,幼虫期咬食叶片成为孔洞或缺刻,可用甲维盐喷雾防治;蛴螬为害植株块根,幼虫将植株块根咬食成凹凸不平的孔洞,严重者咬断,使植株枯萎,可用敌百虫或甲维盐制成毒饵诱杀。5、采收: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即可采收,采收时,割去植株地上部分,挖出全株,抖去附着其上的泥土,去掉须根即成“泥附子”,同时剪下母根晒干成乌头。采收的附子按等级分开:特级每个80g以上,一级每个60~80g、二级每个40~60g,其余的为等外级,分别装袋包装后当日运往附子加工厂进行加工。

适宜区域:附子适宜区海拔范围为1900~2800m。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农科院药用植物及农业新技术研究所。

三、畜牧养殖类主推技术(3项)

(十三)提高奶牛产奶量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

高产奶牛良种繁育技术路线:引进国内外优质冻精→提供优质奶牛基因→规范奶牛改良站点→奶牛养殖场、小区、农户(选种选配)→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奶牛体型线性评定→选育优质奶牛→组建核心群。

1、高产奶牛良种繁育技术:(1)根据《中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计划(2008年-2020年)》和育种规划,制定地区奶牛中长期品种改良及育种计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定改良和选育目标,开展平衡育种。(2)规模奶牛场推行奶牛生产性能(DHI)测定,并逐步推广到奶牛合作社、家庭牧场。根据测定反馈的信息,对牛群建立5年的遗传改良选育方案。对不同的牧场,提出各自的奶牛改良方案。(3)全面开展奶牛品种登记。根据中国奶协《中国荷斯坦母牛品种登记实施方案》,开展奶牛品种登记,建立科学的奶牛品种资料库和遗传改良、品种选育技术平台,实现有序管理奶牛养殖业的生产,增加效益。(4)引进国外优质高产奶牛冻精及性控冻精,加快遗传改良进展、加速扩大优良奶牛群体。(5)加强母牛个体和群体的选育,引导奶牛场、奶农选留具有优良遗传性状的母牛和后备牛,加大淘汰老弱病残和低生产性能奶牛的力度,组建高产优质核心群体。

奶牛优质饲草生产及日粮平衡配套技术路线:优质牧草品种筛选→科学合理种植→适于本地气候特点的收储加工→平衡日粮调制→全混合日粮饲喂(TMR)→提高奶牛单产。

2、奶牛优质饲草生产及日粮平衡配套技术:(1)实施地方饲料资源开发与科学高效利用技术,针对反刍动物营养特点,开展地方饲料资源营养价值评定。根据奶牛可吸收饲草饲料营养需要量,建立日粮高效利用配制技术,提高饲料利用率。(2)以当地饲草饲料资源为基础,饲料加工企业为依托,开发与当地饲料资源相匹配的配合饲料产品。根据饲料营养成分特点和奶牛饲养标准,采用科学的配方软件,研制出价格适中、适合奶牛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生产性能需要的系列安全高效预混料、浓缩料、精料补充料、犊牛代乳料等高效饲料配方,开发出相应的奶牛饲料产品,普及推广科学的奶牛配方饲料。(3)推广冬闲田种草和饲料青贮技术。冬春季节缺青时间长是影响奶牛产奶量的重要原因之一,经试验测定在原日粮基础上每日供给苜蓿和黑麦草鲜草20千克,产奶量提高28.6%,为此,根据地方气候特点科学合理进行优质牧草种植和青贮饲料的制作利用是奶牛饲养综合配套技术的重要措施之一,规模以下养殖要求按饲养一头奶牛配备0.5~1亩土地作为专用饲料地,通过人工牧草和青贮饲料的交替配合利用,解决冬春缺青问题,保证全年青绿饲料的均衡供给。

奶牛健康养殖技术路线:以维护消化系统健康、生殖系统健康、乳房健康为重点,开展奶牛疾病综合防控,达到保障奶牛健康的目的。

3、奶牛健康养殖技术:(1)奶牛消化系统健康与营养调控技术。依托当地饲草资源、应用先进营养调控技术,建立基于当地饲料原料、适合奶牛场规范化和农户实用化的奶牛日粮平衡、专用饲料调配的营养调控体系,对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生产状态的奶牛进行平衡营养饲养,充分发挥个体遗传潜力,提高单位个体的生产性能。(2)奶牛生殖健康。通过兽用B超仪、发情监测系统等设施设备和技术应用,开展发情鉴定、早期妊娠诊断、性别鉴定、卵巢检测、生殖系统疾病检测试验研究,提高奶牛子宫健康水平,提高繁殖率,降低早产率。(3)奶牛乳房健康。通过乳腺检测仪、体细胞检测仪等设施设备和技术应用,检查亚临床乳房健康、炎症或感染,快速测试牛奶体细胞含量,提高牛奶质量。

适宜区域:此项技术适宜于全县的奶牛规模及散户养殖。

注意事项:紫花苜蓿鲜草饲喂时不能带露水空腹投喂,需与黑麦草、青贮饲料混合饲喂;4月龄以下犊牛不投喂青贮饲料;青贮饲料不能完全替代优质青干草。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畜牧工作站

(十四)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

主导品种2个:曲辰9号、红丹10号。

主推技术1项: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

技术概述:全株玉米青贮是将乳熟末期至腊熟期带穗的整株玉米切碎后,在密封无氧的环境下,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制作成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饲料。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可通过科学选种、适期收获、原料切割、籽粒破碎、压窖、封窖、取料等各制作环节的控制,提高全株玉米的青贮制作技术水平,避免由于青贮制作方式不当,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确保牛羊等反刍动物吃上优质的青贮饲料。

技术要点:1.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生物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青贮品质优、持绿性好、抗倒伏、抗病虫害、耐密、适应性强的粮饲兼用型或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各地在具体选种时,要根据养殖及市场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耕作制度等特点合理安排春播、夏播的青贮玉米生产,做到播期合理、熟期搭配。2.种植管理。包括除杂整地、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水肥调控、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3.青贮设施。提倡青贮窖青贮(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裹包青贮),青贮窖的容积要根据畜群结构、饲养规模、饲喂天数以及青贮饲料的种类来确定。在青贮作业前要检查青贮窖的墙体和地面,不能有裂缝,如有要修补;其次要清洁青贮窖,最好太阳暴晒2-3天或者用消毒液消毒后才用;另外如果有条件要在窖壁两侧铺不低于8丝(0.08mm)塑料薄膜。4.原料准备。(1)适期收获:青贮玉米的最适收获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全株含水量平均为65%-70%,干物质含量达到30%-35%。如以籽粒乳线位置作为判别标准,乳线处于1/2至3/4时适宜收割。(2)留茬高度:收获时注意青贮玉米留茬高度控制在15-20cm之间,最短不要超过15cm,以免把土壤里不利青贮发酵的细菌、真菌和梭菌等带入青贮料。5.原料切碎及玉米籽粒破碎。青贮玉米收获后应该及时切碎,从原料收获到入窖,时间最好不要超过8小时。原料的切碎长度一般1.0cm-2.0cm,为了提高消化率,宜将玉米籽粒破碎,籽粒破碎指标:超过95%的籽粒被粉碎到1/3-1-4(籽粒破碎的最佳直径是4.75毫米)。6.装填和压实。在装窖过程要排除空气,压实时要求均匀密实。原则是逐层装入,每层15~20cm,装一层压实一层,采用机械压实(拖拉机或者大型轮式机械),边装填边压实,尽可能把整个表面多压实几次。原料压实后一般密度要达到650Kg/m3以上(最好750Kg/m3-850Kg/m3)。7.封窖发酵。严密封窖、防止漏水漏气。装窖前,将内衬为黑色的塑料薄膜铺在窖壁上(黑白膜:内衬为黑色,外衬为白色);装窖后,将多余的塑料薄膜铺在青贮窖的上方,搭接处至少重叠1米以上;窖顶再铺一层塑料薄膜,最后压上轮胎密封好,建议轮胎以每平方米1.6-2.1个均匀地盖在表面上。一定要注意装窖、填压、封窖工作不要超过7天。在发酵过程中应该经常检查密封性,并及时补漏,顶部出现积水要及时排除。8.青贮添加剂的使用。为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品质,可适当添加青贮专用添加剂。添加剂要根据使用说明稀释后,在卸料后、推压、封窖前等三个阶段均匀地喷洒在青贮料表面。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T22141、GB/T22142、GB/T22143、NY/T1444等标准。9.开窖后取料管理。(1)封窖1-2个月后可以开窖使用。(2)每天用多少取多少,取后盖好封口、压紧。(3)每次青贮截面的取用深度不低于30cm,取料截面要整齐,从上而下取料,防止过多空气进入,避免二次发酵。(4)青贮窖头、窖尾及窖边和上面30cm的青贮料尽量不要饲喂怀孕母牛和泌乳牛。

适宜区域:本项技术可在全县应用推广。

注意事项:1.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在饲喂阶段,要注意发霉、腐败的青贮饲料不能饲喂动物。2.在青贮玉米的收获、加工、贮藏、利用的各环节注意以下安全问题:(1)注意机械收获运输过程的安全,特别在雨量偏多,山地道路泥泞地区。定期检修运输机械,发现故障应及时检修。(2)青贮工作开始前对各类青贮机械包括收割机、铡草机、配电设备、镇压机械及取料机械等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排除安全隐患。(3)对青贮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严格按照青贮制作程序规范操作。(4)注意环境通风,防止工作人员在装填、取料过程中缺氧。

技术依托单位:云南省饲草饲料工作站。

(十五)紫花苜蓿控氮减磷种植技术

主导品种1个:WL525HQ

主推技术1项:紫花苜蓿控氮减磷种植技术

技术概述:紫花苜蓿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优良牧草品种之一,产草量高、草质优良,富含粗蛋白质、维生素和无机盐,是畜、禽及草食性鱼类优质饲草。紫花苜蓿生长年限长,根系根瘤发达,能够固定并提供满足自身生长需求的氮素营养,固定空气中的氮素,并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氮。在一般地力条件下,不必施用氮肥,对土壤具有控氮减磷作用。在特定条件下,利用农田尾水灌溉即可不施用化肥,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持,改土培肥、控制化肥使用的植物。

该技术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在不使用氮肥的情况下,保障紫花苜蓿产量和提高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种草养畜经济收入。该技术是兼顾公益性和经济性的实用生产技术。

技术要点:1、生产环境条件:适宜气温:年平均气温15℃,植株生长最适温度15℃-21℃,开花最适温度22℃-27℃,极端最低温度-5℃,最高温度30℃。年降水量800mm~1200mm;2、土壤条件:符合GB15618的规定。土壤pH值6.5~8.0之间,可溶性盐分0.3%以下;土层深厚,土壤松散,通气透水,保水保肥,以壤土和粘壤土为主。土地平整稍有坡度,排灌方便;3、环境质量:种植地环境条件符合GB3095要求,灌溉水质符合GB5084要求;4、品种要求:选择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苜蓿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倒伏的品种;根据气温、海拔、降雨量等选择秋眠级为3~8级的品种;外引品种至少要在当地经过3年以上的适应性试验才可大面积种植。种子质量符合GB6141要求;5、播种量:土壤肥力高,灌溉条件好,紫花苜蓿收草田的播种量为15-22.5kg/hm2,即每亩1-1.5kg;山地播种量为每亩1.5-2.5kg。播种量计算公式为:实际播种量(kg/hm2)=种子用价为100%的播量/种子用价;种子用价=种子发芽率(%)×种子纯净度(%)。6、种植技术:(1)土壤监测:种植紫花苜蓿地块须在播种前一个月经土壤检测,准确测定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确定土壤质量,种植后的测定应在秋后进行。(2)农田尾水检测:种植紫花苜蓿利用的农田尾水,须准确测定土壤氮、磷、钾,PH值。(3)种子预处理:未种过紫花苜蓿的田地,采用未经处理的苜蓿种子播种时,应接种根瘤菌。方法为:先晒种2天,将5g~8g根瘤菌制成菌液,撒在1kg种子上,充分搅拌,接种后的种子须马上播种。经根瘤菌拌种的种子应避免阳光直射,避免与农药、化肥、生石灰接触。无根瘤菌菌剂时,可取苜蓿地的土壤,按照土壤与种子1:1比例混合拌匀,即拌即播。经过工厂化预处理(包衣、接种)的种子,可直接播种。(4)整地:地块深耕,深度25cm~30cm,清除杂草;二至三遍耙碎土块,精细平整并镇压地块,使土壤颗粒细匀,孔隙度适宜。(5)开沟起垅: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的地块,间隔3m~5m开沟;地势平坦的地块,间隔2m~3m开沟。地势低洼易水淹的地块,不宜种植紫花苜蓿。(6)施用底肥:以目标产量每公顷干草产量20吨计,播前根据土壤、农田尾水检测结果,土壤营养达丰富等级的不需施用底肥;缺乏及以下等级的施用底肥,完全采用畜禽粪便堆肥处理的农家肥。7、播种技术:(1)播种期:春、夏、秋均可播种,但比较适宜秋播。春播4月中旬~5月末播种;夏播6月~7月播种;秋播8月~9月播种,在前茬作物如玉米、水稻收获后播种,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有利,出苗齐,保苗率高,杂草危害轻,幼苗可安全越冬。播前先除灭杂草,然后播种,注意避开播后暴雨和暴晒。(2)播种方式:条播:产草田行距为35cm~40cm,播幅宽10cm;山地30cm~35cm,播幅宽10cm。撒播:用人工或机械将种子均匀地撒在土壤表面,然后轻耙覆土镇压。点播:行距为35cm~40cm,穴距15cm~20cm。单播与混播:为提高控氮减磷效果,可与禾本科牧草如黑麦草等混播,苜蓿与禾本科混播用种比例为2:1。保护播种:在一年生作物保护下播种,可与箭舌豌豆、一年生黑麦草、麦类混播;也可播种在玉米、小麦地里,以高秆作物保护紫花苜蓿幼苗生长,待其它作物收获后,紫花苜蓿可迅速生长。(3)播种深度:播种深度以1cm~2cm为宜。沙质土壤宜深,粘土宜浅;土壤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浅;春季宜深,夏、秋季宜浅。(4)覆土镇压:播种后浅覆土然后镇压,既要确保种子与潮湿土壤充分接触,又要保证子叶能破土出苗。湿润季节根据气候和土壤水分状况决定镇压与否。8、控氮减磷与养殖废弃物利用:(1)控氮:紫花苜蓿通过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可利用土壤、空气中的氮素,同时可利用农田尾水灌溉,消纳尾水氮素,因此一般不需施用化学氮肥,达到控氮目的。(2)减磷:通过紫花苜蓿种植,充分利用土壤超施的磷和农田尾水流失的磷,实现对磷的循环利用,不足部分利用农家肥解。(3)养殖废弃物利用: 畜禽粪尿经过收集、堆肥发酵与无害化处理,作为种植紫花苜蓿优质有机肥。(4)控氮减磷种植步骤:首先检测土壤、农田灌溉尾水氮磷含量;再按照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对氮磷的需要,确定是否需要增加氮磷养分;如营养元素不足,主要通过使用有机肥解决。9、田间管理:(1)除杂草:幼苗期以拔除和薅锄为主;一月后的成苗期,以刈割除杂为主,辅以拔除。一般经过1—2次拔除、薅锄及2—3次刈割,可有效控制杂草,不需化学除杂。对杂草较多的地块,可选用高效低残留除草剂除杂,除草剂宜在紫花苜蓿出苗后15d~20d,杂草3~5叶期施用1次。(2)施肥:追肥在第一茬草收获后进行,根据土壤测定和灌溉用农田尾水检测结果,营养等级为足够及以下的,追施腐熟的农家肥,补充钾肥,必要时适当补充磷肥。(3)灌溉:每年第1次刈割后视土壤墒情,尽量采用农田尾水或多塘系统蓄水灌水1次;冬春干旱季节每月沿沟浸灌,也可采取设施喷灌。(4)排水:每年雨水季节来临前,及时清理畅通苜蓿地沟道,确保雨季苜蓿地不发生积水。如出现积水,须立即排水,积水时间不能超过12h。10、病虫害防治:(1)病害防治:苜蓿重点防治褐斑病、锈病、霜霉病、白粉病、黄萎病、根腐病。坚持生物防控为主的原则,采取如下措施:选用抗病品种;在病害没有蔓延时尽快刈割;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合理施肥;清除田间的病株残体和杂草,控制翌年的初侵染源;合理排灌,田间不应有积水。化学防治按照防早防小的原则,采用生物农药或高效无毒无残留的农药开展防治。(2)虫害防治:重点防治虫害:蚜虫、蓟马、小地老虎等。(3)天敌防治:利用苜蓿田间蚜虫的天敌(如瓢虫、草蛉、食虫蝽、食蚜蝇和蚜茧蜂等)进行生物防治蚜虫;利用天敌(如蜘蛛和捕食性蓟马)防治蓟马;利用天敌(如寄生螨、寄生蜂等)防治小地老虎。(4)生物技术措施:选用抗虫害苜蓿品种;虫害发生前,尽快刈割。11、刈割收获:(1)刈割与利用年限:紫花苜蓿主要利用方式为刈割,刈割利用年限5年~8年。(2)刈割时间:当年种植的苜蓿,如株高20cm以上,但杂草较多时,可结合除杂提前刈割;现蕾期至初花期为最佳刈割时间。雨季、水肥条件好的地块,苜蓿未到现蕾期,但植株已达50cm以上,下部叶片部分发黄脱落且出现部分倒伏,须及时刈割。(3)年刈割次数:当年春、夏播种的可刈割利用4次以上,秋播的利用2次以上;第二年可刈割利用6次以上。种植秋眠级6级以上的品种,冬春季节可灌溉的可全年生长利用。夏秋季节间隔20d~30d刈割1次,冬春季节40d~50d刈割1次。(4)收获:采用人工收获或专用牧草收割机收获。割下的紫花苜蓿可鲜草饲喂利用,也可制作青贮,还可在田间晾晒使含水量降至18%以下打捆贮藏。(5)留茬高度:紫花苜蓿留茬高度在3cm~5cm,冬季留茬高度可适当提高。

适宜区域:全县范围内。

注意事项:一是土壤监测:种植紫花苜蓿地块须在播种前一个月经土壤检测,准确测定土壤氮、磷、钾,有机质,PH值,确定土壤质量,种植后的测定应在秋后进行。二是农田尾水检测:种植紫花苜蓿利用的农田尾水,须准确测定土壤氮、磷、钾,PH值。三是品种要求:选择通过国家品种审定的苜蓿品种,具备高产、优质、抗病性好、抗倒伏的品种;根据气温、海拔、降雨量等选择秋眠级为3~9级的品种;外引品种至少要在当地经过3年以上的适应性试验才可大面积种植。种子质量符合GB6141要求。四是地势低洼易水淹的地块,不宜种植紫花苜蓿。

技术依托单位:大理州畜牧工作站。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