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剑川 / 文化旅游 / 非遗传承

石宝山歌会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来源:剑川县文化馆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石宝山歌会是大理州剑川县一项流传久远、规模盛大的民族传统节庆活动,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七至八月初一,在全国风景名胜区剑川石宝山举行。活动期间,剑川、洱源、丽江、大理、兰坪等地的白族群众,纷至沓来,聚集于此,弹弦对调,以歌觅偶;到各寺庙烧香拜佛,参加“阿吒力”佛教法事和朝拜白族地区的中央本主及“阿央白”(石雕女阴)等民俗活动。2008年6月,石宝山歌会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石宝山歌会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民间传说,在石宝山石钟寺旁有块形状如钟的巨石,原来是一口金钟,远处飞来的恶龙口吐烈焰将金钟烧成石钟,灾难濒临白族山寨。在本主的指点下,以沙溪坝子里的情侣阿石波和阿桂妞为首的十姊十妹十“夫甲”(白语,意为老友)联合千对歌手,云集石宝山日夜对调赛歌,歌声终于使恶龙魔法失灵,但阿石波阿桂妞也不幸累死在石宝山。为了纪念他们,并防止恶龙再来作孽,白族人民每年都要上山对歌,沿袭至今成为了盛大的歌会。清嘉庆年间剑川诗人赵怀礼《石宝山朝山曲》四首七绝诗描述了当时歌会的盛况。

被誉为“白族歌城”的石宝山万人对歌会,是白族风情的集中展现,所流行的白曲已收入国际著名民歌歌目,充分体现了民间广泛参与性、滇西北民间文化艺术集散地的代表性及民族风情集中展现的丰富性特征,具有“万人对歌,白曲盈谷,山欢水笑,纵歌纵情”的特色。

石宝山歌会以即兴对歌为主,弹弦唱曲、求神拜佛、本主崇拜、以歌觅偶等活动融汇为一,展现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特征。石宝山歌会是白族歌谣产生的摇篮和发展传播的基地,充分展示了白族群众的创作天才,为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石宝山歌会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社会均有较大影响。中央电视台及全国20多家省电视台多次深入歌会,拍摄了《石宝山歌会》等专题片。中外著名学者费孝通、冯骥才、袁柯等都曾莅临石宝山考察, 日本大东文化大学教授工藤隆等连续6年到歌会采风,并于1998年在东京出版《现地调查报告—中国云南省剑川白族歌垣》;2006年6月出版《云南省白族歌垣与日本古代文学》,该书收录了石宝山情歌1021首,并给予“石宝山歌会绝非可以与一般普通的歌会相提并论,它的确是一座饶有民族特色的白族歌城”的评价。

为了保护传承好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人员对石宝山歌会进行深入田野调查,建立完善项目档案;省、州、县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结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建立了传习所,支持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使石宝山歌会得到有效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