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剑川 / 文化旅游 / 非遗传承

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

  •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31日
  • 来源:剑川县文化馆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主要流传在大理州剑川县,其音乐及乐舞丰富多彩,科仪形成程式化的定势,音乐、乐舞成套、安排有序,极具特色和研究价值。2017年6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历史悠久。据唐《会通》载:“骠国在云南西,与天竺国相近,故乐曲多演释氏词云……袁滋、郗士美至南诏,并见此乐。”佛教音乐及乐舞在南诏时即在大理地区流行,剑川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的曲目即源于南诏时的佛曲。

剑川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佛乐、乐舞与白族民间音乐和舞蹈的融合。有些佛腔吸收了白族民歌音调。在科仪中使用的器乐曲,有些来源于白族唢呐。

剑川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的伴奏乐器以大乐(即唢呐)为主,辅之以细乐:芦管、三弦、二胡、哑胡、笛子等。打击乐器有铙、钹、点子(鸳鸯锣)、钗、锣、木鱼、鼓等。

现存的曲牌有:用于开堂时的吹打乐曲牌,如《金落锁》《金字经》《三下板》、送神时的《大摆队伍》等;丝竹乐曲牌有《鹿鹤同春》,是酬神时表演《鹿鹤同春》舞蹈的舞曲;打击乐锣鼓经有“大打”锣鼓经:以铙、钹为主;“小打”锣鼓经:以小钗、小锣为主。其打头丰富,按用途大体分为:套打锣鼓,即配合音乐曲牌套打;隔板锣鼓用于唱经和讽诵的段落之间,每唱一句、两句、四句等即加隔板锣鼓;散手锣鼓常加入唱腔中,用以划分句逗或收腔时烘托气氛。

经曲按唱词来分,大体可分为“赞”的曲调和佛偈曲调,此外还有只限于某种法事中的专用曲调,白族称“督腔”,直译为“独腔”。“赞”的曲调大多用来演唱长短句,曲调变化丰富,有“无尽三宝”的说法。意即演唱“赞”的“三宝腔”可随唱词的长短变化而衍生出很多腔调。现今保存的曲调有近两百首。

剑川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白语有六到八个声调,用白语声调来读汉字,称为“汉字白读”,讽经、唱经时阿吒力都采取“汉字白读”。白族阿吒力们用“汉字白读”来唱经文,在音乐上必然作了创造性的改动,形成了独自的风格。阿吒力佛教音乐中,有些曲调仅只有剑川的阿吒力使用,如超度亡灵时的白文经“荐亡白词”,于施食时使用,其唱词为“三七七五”式山花体,都是白语,用《祭祀调》演唱。

剑川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历史悠久,价值独特。从南诏大理国(唐宋)时期即由内地传入,长期在大理乃至云南全省流行,但现今在内地早已失传,在白族地区能较为完整地行使这些科仪,掌握阿吒力音乐、乐舞的也仅有剑川的几位艺人了;有些曲调堪称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吸收了白族民间音乐、舞蹈成份,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它是深入研究古代白族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的珍贵资料,也是国内各民族及我国和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剑川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1993年,中国音像大百科编辑委员会将其制作成《云南佛乐》磁带一、二、三集出版;中央电视台将剑川阿吒力乐舞收入《舞人说舞》专题片,多次播放;2002年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年会专门安排到剑川采风,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专家学者对剑川阿吒力佛教音乐及乐舞进行学术考察。目前,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传习所,加大对白族阿吒力民俗音乐的保护传承。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