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部门动态

关注 | 【2022旅交会】“呆萌可爱”的非遗小瓦猫受市民热捧

  • 发布时间:2022年08月01日
  • 来源:剑川县文化馆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这个小瓦猫眼睛又大又圆,两只尖尖的耳朵,真是太可爱了。”2022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7月22日至24日在昆明举行,在非遗体验互动展示区展示的精明灵活、生动可爱的小瓦猫,受到众多参展商和市民的喜爱和关注。




“今年的旅交会,我们带来了40多个种类近300件展品,分别置于大理主题馆、剑川主题馆和非遗体验互动展示区展示。”剑川县白族土陶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剑川县海门口黑陶协会会长、剑川董月畅黑陶有限公司经理董志明说,“这是我第三次参加旅交会,我们的黑陶在展会上销量一直很好。这次我们带来了两种文创产品,一种是方便游客携带的各种款式和造型的小瓦猫;还有一种是把黑陶和银器相结合后做成的杯子,这样用来喝茶既保温又不烫手。”

海门口遗址位于剑川县海门口村西北的剑湖出水口南部,在海门口遗址发掘的大量陶器说明了土陶制造业在剑川已有三千年多年的历史。海尾河周边有着一种胶土,质地细腻,可塑性强,适合做土陶,因此海尾河畔兴起了土陶制造业,这里的土陶业千年不衰,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土陶器方便耐用,是当地人们生活的必备品。董志明说,剑川黑陶集制陶、雕刻、绘画于一身,温润而又不失质感,是力与美的完美结晶,它用土与火的艺术诠释了海门口的古老文明,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海门口文化之瑰宝”。




剑川黑陶传承人董月畅是董志明的父亲,出生于海尾河畔天马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中学毕业后投师本村的土陶艺人,出师后从事瓮、罐、锅、盆等土陶加工业,四十年多年来,潜心钻研,不断创新。
董志明说:“剑川以木雕出名,所以我之前已做了十几年的木雕,后来不忍心父亲一人苦守技艺,也不希望手艺的失传,我就回家接手了剑川黑陶的传承。黑陶要全手工制作,制作流程需要十七、八道手工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且特意放缓进程,最大限度地保证黑陶的自然环保,更关键的是在烧制过程中,采用“封窑熏烟渗碳”高温烧制,在传统的土窑里,用云南松木化为黑色精碳,使陶体充分吸附渗透,让土与火完美结合,烧制出的陶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磬。”

近几年,董志明及其父亲董月畅,又在传统土陶技艺中融入了现代元素,赋予土陶以新的思想与灵魂,研制的黑陶制品鲜活生动,细腻精致,造型优美。2016成立了剑川董月畅黑陶有限公司,产品有各种摆件、茶盘、花瓶、碗碟、鱼缸、香炉、瓦猫等六十多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重庆、昆明、长春、美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地区。




2021年6月,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旅游示范点建成,地点就在剑川董月畅黑陶有限公司,示范点设有白族传统黑陶精品珍藏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流程体验等配套内容,是剑川非物质文化遗产——陶器制作技艺、作品展示、旅游参观为一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别展演剑川白族制陶文化,让参观者亲身体验、感受白族传统手工制陶,董志明为负责人。
董志明介绍,示范点致力于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在传统瓦猫的造型上结合了剑川木雕的手法创新、开发了旅游商品小瓦猫,家居摆设瓦猫、开发研制新的土陶产品。示范点成立以来,全体成员共同研究白族土陶传统制作技艺带动旅游体验,从掌握陶泥的分类、掺配和练泥;对土陶泥料配比、制作、造型、打磨等工序的教学,到教授传统土陶的烧制工艺、教盘泥条和陶泥拉坯技艺。再到将剑川传统手艺的非遗体验融入旅游业中,让数以万计的旅游者体验到剑川白族传统制陶文化。

近年来,非遗+旅游示范点每年接待体验游客达1万多人次,提供就业岗位20多个,农村工外包5300多人次,发放人工工资50多万元。带动陶制品销售增长近80%,促进了文旅融合发展,将非遗制陶工艺开发为体验式民族文化旅游,推进了优秀民族文化传播,把非遗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乡村旅游中,推动乡村振兴。


董志明说,我们也一直在开展农村劳动力黑陶技艺培训,截至目前,培训乡村技能人才350多名,此外,还会定期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让我们的孩子体验非遗文化艺术,身临其境感受艺术魅力。下一步,我们也准备将甲马版画引入示范点,让游客能体验到大理更多的民艺。


来源:剑川县文化馆公众号、中国网 、大理非遗公众号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