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动态 / 剑川要闻

马登坝的“鱼米之乡”东华村

  •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13日
  • 来源:县融媒体中心 欧庆海
  • 【字体: 大  中 
  • 【打印文本】

东华行政村位于马登坝子东山脚下,海拔2323米,属白族、彝族、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半山区,距马登镇政府约6公里。发源于老君山的白石江从东华坝子中间流过,将坝子划为东塔、西塔两半。东塔住有上塔、下塔两个自然村,西塔住有西塔、寺登两个自然村。白石江和麻栗箐河在江尾塘村附近汇合后,浩浩荡荡向南流去,在下箐东面由几丈高处跌,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古人称此处为“虎跳处”,举人李点阳将此处称为“兰阳八景”中的第一景,即“虎蹊登鱼”,诗曰:“虎蹊夹岸俏兰州,底石河陂滴下流,半岭虎从风云来,一江鱼跃鲤登下。多番电闪翻空势,几度星陨逆水流,点缀斑山成妙景。”东华行政村还包含麻栗箐、马鹿箐二个自然村。东面与羊岑交界,南面与弥沙接壤,西面紧邻马登、后甸两村,北面即是新民和新华两村。

东华行政村国土面积35.09平方公里,全村有耕地面积4164亩,人均占有1.04亩,有林地4.4万亩,林下自然资源丰富,松茸和多种野生菌、中药材、林下优质草场,每年都为村民带来丰厚的馈赠;村民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文化底蕴深厚、勤劳淳朴、仁义宽厚、和睦相处;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共有乡村居民703户3018人。东华村的山水秀丽,人杰地灵、资源丰富,素有马登“鱼米之乡”、“人文之乡”、“工匠之乡”、“红色之乡”的美誉。

东华村名胜古迹较多。在西塔村西面有一座远近闻名的“三光寺”。解放后将寺庙改成东华完小,2011年9月东华完小搬迁到白石江西面的新校址,而“三光寺”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搬迁到村南的山坡上,在那里建有本主庙、“孔夫子庙”、玉皇阁。关于本主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很多年前,寺登村尹家有一长者到腾冲一带做木匠,这个地方叫菠萝村,长有很多菠萝,有一天,他的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回不了家,在当地又没人照顾,急得六神无主,想到本主很灵验,随手折了一根菠萝树枝不停地祷告:“本主老爷啊,我回不了家了。如果你让我回去,我一定把在夷方做木匠活赚到的钱财尽数为你建庙并重塑金身。谁知话音刚落,这个尹木匠果真回到了家乡,并且眼睛恢复了光明,他将背箩拿过来一看,上面插着一根菠萝枝条,他就把它种在村边,这棵菠萝树后来长成一棵大树,每年立夏产后就开出一串白色的菠萝花,同时尹木匠拿出了钱财在树后的山上建起了“本主庙”。西塔村家家户户每年都要到“本主庙”磕头,烧香、敬神等活动。有买车,考取的都去磕个平安头。东塔的上塔村本主庙由于地势独特,有灵秀气象,背靠青山,山脚树木葱葱,果实飘香,可以极目雪斑山、天台寺、双龙寺。夜晚游寺,寺脚泉水淙淙,大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据考证东塔上塔村寸氏在元代曾出一个带兵千总,后人称为“寸将军”。剑兰公路西面,江尾塘大桥西面的西塔村李氏墓地有清光绪年间“三父子举人”的御赐古墓葬群,墓地东、北现存御赐护墓石柱八根,每根高约3米多,中上部构建有石斗,石斗上有圆形石帽,乡人称为“旗杆”,这是有身份的人墓地标志,这也是兰州境内十分珍贵的文物。东华村民居大多为传统砖木结构,格局为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至今仍然大量应用传统材料、传统工具和工艺,具有鲜明的地域代表性。

鱼米之村

东华村四面环山,中间有白石江流过,浑然一个独立气候的小坝子,很少受雪斑山的寒流影响,更不受水的制约,每年坝子里的庄稼长势良好,洪涝保收。年平均气温8℃,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气候温和,水资源充沛,在兰州地区自古有“小白衣”之称,享有半山区“鱼米之乡”的美誉,并适宜种植水稻、包谷、蚕豆、芸豆和烤烟。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白石江畔的东华村的生活大抵富足。过去,由于生态好,环境好,白石江里有很多鱼虾、螃蟹。常常想起小时候跟哥哥们去河里抓鱼的情景,每次都有收获,没有一次空手而归。现在想起小青鱼、石斑鱼的美味,仿佛就在昨天。夏天,更是孩子们的乐园,每天下课就跑到河边游泳,去果园摘果子。常常是父母喊吃饭才回家。东华村后山坡地多,坡地上还种有玉米、辣椒、白芸豆、毛豆、瓜果。入秋山坡上瓜果满地,稻花飘香,蝴蝶飞舞,稻草人在一大片平整的稻田里各自坚守,一片和谐安乐景象。每年的农历5月开始,大量的食用菌在村庄后山上生长,是村里人最开心的日子,大人、小孩有空就上山采菌子,从没空手而归的。菌子的种类很多,特别是松茸多,在91年、92年,有的一天采松茸收入8000多元呢。

人文之村

东华村在明清时称“孝廉村”,系光绪年间,李家出了割腕救兄的典故,由本村举人李点阳将西塔村更名为孝廉村,直到解放后改名东华村。东华村历来尊师重教,自古以来文风昌盛,人才辈出,在古兰州地区颇有名气,系“三父子举人”故居。据历史记载,清光绪五年,即公元1879年,剑川求仁甸孝廉村(即今马登镇东华村西塔曲自然村)“诰封世袭百户土司李隆九代孙李点阳(字曲里)偕长子李鸿芬,号兰阶参加京城科考,父子双双中举,父李点阳为已卯科副榜第五名,长子李鸿芬为已卯科带补丁卯恩科第五十六名。过了十年,即清光绪15年(即公元1889年),李点阳次子李云芬(号兰溪)亦考取光绪已丑科第六十九名举人。”这样“父子同榜、兄弟连科”在乡间闾里成为美谈。乡人常以此勉励后人勤学苦读,出人头地。乡人子弟皆以苦读为荣,不学为耻。在“文革”前就有各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十多人,几乎每个自然村1至2人。

东华西塔曲村李姓始祖南京凤阳府督,忝沐候李隆系大明洪武十七年即1381年,因随明将领傅友德,兰玉、沐英早定西南有功,敕授世袭求仁甸(即今马登)为百户土司,昭信校尉,武备将军,而后李氏即在西塔村世代繁衍,至今已发展到近200多户(包含后甸洗澡塘村)成为西塔村大姓。另西塔曲村欧阳姓,是村中仅次于李姓的大姓。据考证的资料记载,始祖欧阳滚乃江西文质公后裔,欧阳派系从江西来剑川创业,至第六世欧阳鸣鹤开米兰州孝廉村(即今西塔)创业,至今已四百多年近20代。西塔村还有赵姓,系民国年间剑川金华镇龙门邑村搬迁而来,来时仅两户,现已发展到近三十多户。寺登村有尹李二姓,尹姓始祖是较早迁来东华,其家族坟山即是村子背后及塔箐旁边的山岗证明其早于西塔的李、欧两姓在此居住,东塔上塔村有施、寸、李三姓,其中寸氏始祖寸英,据其坟山寸氏墓碑考证,寸英生有四子,其次子寸时杰即所谓的“寸将军”,系清末将领。下塔村有李、陆两姓,江尾塘村有张、常、王、郝四姓,麻栗箐村有余、和两姓,均为傈僳族。马鹿箐彝族村有郭、毛、王、李、沙等姓,系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陆续由外地山上搬迁而来。据考证位于西塔和寺登两个自然村的后山曾建有一塔,故其下的山箐名为塔箐,于是东华村的部份地名中均有“塔”字。塔在文革期间已毁,塔基还在。

东华村也是剑川西部文化的发祥地。李点阳著有《滇西兵火图说》《世书俗解》《兰室野草》《张杜兵火》等,曾在1880—1904年间创立“斑山书院”,而且是当时“兰州三藩之一。

东华村人才辈出,解放后(1951年——2010年)曾考出185名大学生,221位中专生,594位高中生。文革前,各个村都有2到3个大学生,在全国各地工作,大部分还担任领导,职务达副厅级实职。文革后恢复高考第一年,西塔村的欧阳家棋考取大学,成为马登恢复高考大学第一人。近年,下塔村李栋梁考入清华大学,寺登村的李磊考取公费美国读博士。到目前全村在外工作的有600多人。差不多每一个家庭都供出一两位工作人员,出了很多在外地任职的领导干部。

工匠之村

东华村曾经是木匠村、木雕村,村中男子除外出工作的以外,均能会一至两门手艺。村中老人常说:“饿不死的手艺人”。村中男子学手艺者居多,曾是有名的木匠村、木雕村。有做打农用铁具的铁匠以及盖房雕花的木匠、石匠等等,其中以木匠、石匠者最多。村中有很多木匠、泥水匠大师傅,能设计亭台楼阁、走廊、戏台、木架结构的四合院。在村子里,不读书的男人就跟随师傅学手艺,不管学什么必须会一两门手艺。现在东华村的很多木匠、水泥匠师傅在丽江、中甸、兰坪、六库、保山、瑞丽等地搞工程建筑,架模盖房、古建筑翻新、修复的能工巧匠全村有800多人,别村的楼台亭阁在建设中遇到困难都到东华村请师傅,也有外来的专门到村请师傅帮忙建设的。现在被称为“剑川一把刀”的木雕大师李士瑜是东华下塔村人,虽仅小学毕业,但凭刻苦用功,以超群的木雕技艺,成为“剑川一把刀”享誉滇西一带。在他的影响下,东华村现在还有一批木雕艺人活跃在成都、昆明、中甸一带。

红色之村

东华村还是个红色之村,村里人都知道村子里有个“八路军”爷爷。“八路军”爷爷真名叫欧阳文林,1943年抽壮丁,参加抗日,1947年随曾泽生部队在东北起义,参加八路军并赴吉林省参加解放战争。1950年在战斗中负伤,到吉林省“东北抗日荣誉军人学校”至毕业。听闻家乡已经解放,思乡之情浓烈,请假回家和家人团聚。后组织多次安排工作,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加工作,一直在家务农,直至1988年去世。还有一位参加七支队的李国青爷爷,1948年,他任乔后盐矿的地下党书记,在中共滇西北工委的领导下,组织了“武工队”,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滇西北地区解放后,参加七支队,为云南的和平解放也作出重要贡献。土改时期,由于受到诬陷,回家务农,直到1987年平反,落实政策,享受离休待遇,直到2019年去世,享年96岁。东塔村的李士藩爷爷也是一名老共产党员,1948年参加边纵七支队,随队转战丽江、迪庆、怒江等地。参加过很多战役,解放后在中甸、丽江等工作。1949年5月20—21日,在东华村江尾塘曾经由“滇桂黔游击纵队第七支队黄平、李岳嵩、王北光指挥,在这里围歼“共革盟”李光宗部的阻击战,5月20日,“共革盟独立四支队”第一大队李光宗部400余人,经兰坪向剑川进犯,行至马登江尾塘村,通兰人民自卫大队在王北光的指挥下对其堵击了两夜一天,江尾塘阻击战斗缴获了马克沁重机枪一挺,十多支步枪和一批弹药武器,十来匹骡马及一些军用物资,歼敌8名,俘敌7名。“江尾塘战役”的发生地,如今已变成现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过去,到东华村只有一条乡村土路。现在,去东华村的水泥路有4条,村子里的巷道实现了硬化。路通了,人活了,生活富裕了。村委会进行整体搬迁,有文化广场、卫生室、村村之间通水泥路,机耕路修到田间地头,劳作不再人背马驮。麻栗箐、马鹿箐两个自然村多建了新房,通了路、通了电,部分群众进行了易地搬迁,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去温泉泡澡是东华村人最幸福的一件事。马登温泉地属东华村,在过去,东华村人去泡澡是不用出钱的。现在,由东华村人来投资开发成马登镇雪邦山温泉。温泉开发对东华村来说是机遇,随着鹤剑兰高速的建设,东华村的田园风光、农产品、林下作物将迎来机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

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家,影响一个村或一个地区。东华村考出去很多人,这些人在改变着一个个家庭,影响着这个村的群众,村民十分重视子女教育,没有工作的、有手艺的为供学,两口子多去务工,村子里基本没有闲散人员。有的利用村里优势,办起来农业庄园、养殖场。

村子里的那几颗棵200多年的桂花树、楸木树、海棠花一直守护着这方热土,守护着游子的梦。每年3月开始海棠花、楸木花、桂花相继开放,花香四溢,香了村庄,醉了游子,守护着孩子们的童年,守护着东华村的美好明天。

责任编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